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2.
少年鲁迅所读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其“三味”为何呢? 对此,人们有不同理解。周作人认为,“三味”是指“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周芾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寿洙邻则把“三味”理解成“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相似文献   

3.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写道:“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附插图).其中三味书屋的“三味”,一般说法是,古人说过“读经味如稻粱(大米白面),读史味如肴馔(美味菜蔬),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鲜美鱼肉).经、史、子诸书,是古时入学者必读之书,“三味”就是读此类书,其乐无穷的意思.至于那幅画的含  相似文献   

7.
鲁迅幼年在绍兴就读于寿镜吾先生的私塾,私塾里挂着一块木制横匾,白底黑字,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原来写的是“三余书屋。”为什么取名“三余”呢?这是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他的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冬季是农闲季节,可充分利用,晚上一天闲  相似文献   

8.
「三味」真品王树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来,关于“三味”一词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那么这“三味”一词究竟怎样理解呢?其一1996年6期《中学语文》刊发了万家清写的《三昧与三味》一文,他认为:关于诗书三味,宋李...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叫三味书屋,这个小院落在浙江省绍兴市内鲁迅故居的对面,是现鲁迅纪念馆的一个部分,原貌仍然完好的保持着。书屋为何取名“三味”,这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寿镜吾的次子说,前人有“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  相似文献   

10.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11.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 1 92 6年 9月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描写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百草园 ,作者开头就有交代 ,是家后面一个很大的园子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很好理解。但“三味书屋”是作者念私塾的地方 ,文中作者只用白描的手法对“三味书屋”作了简单的勾勒交代 ,并未对书塾何以命名“三味书屋”作解释。查资料方知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还包含着一些小故事呢。“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三国魏人董遇一生著述甚丰 ,他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有人问“三余”之意 ,他回答说 :“冬者岁之余 ,夜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私塾学习的情况,文中的“三味书屋”是当年绍兴一所十分有名的私塾,屋主人寿镜吾老先生是个穷愁潦倒的秀才,为人又极其方正古朴.“三味书屋”这块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梁山舟是杭州人,善以羊毫笔作大字,苍劲有力,与翁方纲齐名。据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解释说: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取三国时魏人董遇所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14.
江苏杜文民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三味书屋”的由来》,和河北赵海涛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9期《语文教学通讯》(A刊)上的《“三味书屋”的“三味”如何理解》两文,认为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三味”,  相似文献   

15.
请看下面三句:①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2001年第3期《语文新圃·世故的学问》)②一番“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高论,把学历视成一张废纸,这是有失偏颇的。(2002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假文凭当然要打》)③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以上三句中“有失偏颇”应当改为“失之偏颇”,或者改为“有失准确”。“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  相似文献   

16.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相似文献   

17.
大”、“首要”的意思(“项”有“大”义)。《南史·乐颐之传》附《乐预》:“〔沈〕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如果各表其意,成为偏正词组,就是“肥大的脖子”的意思。如前面所引的“四牡项领”。如果用作比喻义,就是“要害之地”的意思。《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西  相似文献   

18.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19.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讲课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所谓“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