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细细品位,挖掘情趣 情趣,即情调趣味。挖掘情趣美,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却索然无味。这其中理由,恐怕就是不能充分感受、体味文中的情趣,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去,当然也就不能领略到文章之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4.
"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特别是忧郁、伤感的情调。本文则对这种《故都的秋》感伤情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所反映出的“清、静、悲凉”意境,与他的身世命运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色彩,在对故都的秋的色彩的描绘中,寄寓了对美的追求,流露了沉静、寡淡的心境,从而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次,讲授完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走出课堂,就有同事不解地问我:“……为何要把文章作者和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教学环节的后段?”我说:“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太程式化的,尤其是散文教学。教学这样一篇美文,我第一要做的是先把学生引领到‘故都的秋’那美的意境中去,只有从‘最美’处切入,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调动思维,更充分地感知文章,然后再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作相机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摹中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阅读这篇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妙脱俗的画,品味一首清静悲凉的诗。《故都的秋》的意境美就美在它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探讨它的意境美无疑有助于我们纵深地认识它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3.
散文美,经典散文更美,摹景传情的经典散文尤其美不胜收。入选中学教材的许多散文大师之作让人目悦之而心赏之。每遇到《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之类的美文,虽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于怎样引导学生移情人景玩味其问仍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而自感身为“庖丁解牛”的高手,条分缕析文章之篇章结构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故都的秋》是集中体现郁达夫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特色的一篇散文,其思想内涵深刻而悠远,极富人文色彩与平民意识;其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低沉而细腻.  相似文献   

17.
声律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中,读者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以求气”,从而感受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美。那么,散文是否也具有声律美呢?我们从《故都的秋》中便可见一斑。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写美文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魅力不衰,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人类悲秋与颂秋的永恒情感,也不仅因为它有着感人的妙语,作品语言的声律美恐怕是重要原因。《故都的秋》的声律美首先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句子末一字韵脚的和谐自然(下文标有“△”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忧思、孤独、苦闷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陈云花 《现代语文》2008,(11):126-126
教材中“丰富多样”、“文质兼美”的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故都的秋》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悲凉的颂秋之作,无论是其优美的语言、清幽的意境,还是其情感的意蕴,都能给学生美的启迪,美的收获。这样一篇秋意袭人、素淡雅致的美文自然需要美教、美学。学生可以在沉静、舒缓的朗读中体味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可以在五幅秋景图的鉴赏中品味故都秋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