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是归有光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轩,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饭馆等的字号。志,是记的意思,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散文以情见长,其《项脊轩志》从小处落笔,多富人情味,全文前喜后悲,饱蘸深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3.
“喜”还是“悲”?四川江津二中包文平高中语文第五册选有黄秋耘老师《至情言语即无声》一文。这是一篇评论明代文坛巨匠归有光《项脊轩志》(下称《项》文)的文章,的确文质兼美,堪称文学评论中的佳作。但该文第二段开头第二句所言,笔者不敢苟同。黄文评析《项》文第...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5.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确切内涵,澄清问题,明辨是非,现对《项脊轩志》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略加考辨,作为引玉之砖。 1 “项脊轩”的名称从何而来?地点到底在哪里? “项脊轩”的名称是因项脊泾而来,项脊泾是归有光先辈的旧址。归有光在《从叔父府君坟前石表辞》中说:“宋咸淳间,湖州判官罕仁,居昆山之太仓项脊泾。洪武初,徙今附城须浦上,六世之坟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窄狭,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特的艺术匠心。一、以喜衬悲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沦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  相似文献   

7.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作者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而“喜”是如何来衬“悲”的?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对于其愉悦的原因,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的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自然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叙写当年书斋,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抒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会被其中呼唤和谐的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呼唤和谐的主题使得这篇散文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的真性情散文《项脊轩志》,感人肺腑,赚了多少人的眼泪.而作者本人人生多波折,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令人欷歔不已.古往今来,其身上折射了太多的纤细和脆弱,贴满了“柔情”的标签,本文试从《项脊轩志》一文中挖掘还原真实的归有光,有“柔”亦不缺“刚”,才不失男儿本色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论"的部分,即标记为"项脊生日"一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感知语篇结构之美以及认识归有光散文艺术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一、看“喜”一喜劳动有获。一间普通书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爱呢?因为有劳动收获的快乐感。曾经,这间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漏”,“暗”——“日过午已昏”。归有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环境:“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经过修缮,这间书房不再漏雨,又变得明亮,再加上兰桂竹木散发出的幽香,颇有些生机…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自幼爱读《史记》,相传曾用五种颜色笔对《史记》作圈点。其散文受司马迁及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不落其窠臼。他活动的年代,正当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拟古主义文风盛行之际,但他不为所屈,起而相抗。他反对后七子的“追章琢句、模拟剽窃”之风,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主要是散文)力矫“文必秦汉”之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使当时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归有光以散文见长,尤以抒情散文更具特色。他善于用平易流畅的语言,简洁疏淡的笔触,通过对身边琐事的描绘,勾画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其真挚的感情。《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项脊轩前后变迁的记述,写出了家人对他的关切、期望和彼此间的深挚感情。项脊轩是作者读书的书室。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昆山之项脊泾”(今江苏太仓县),作者用“项脊”二字作为书室名,  相似文献   

14.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及有关的人事变迁,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着一种凄清阴冷的气氛和浓重的悲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项脊轩志》叙的是平淡琐事、但事细而情深;笔墨简洁、言近却意深;情绪悲愁,情深而意长。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其人其文可谓: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  相似文献   

16.
<正>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7.
一、冷抒情:“喜”不狂,“悲”不惨 归有光(1506--1571)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该文写日常之琐事,抒一己之喜悲,四五百年后,犹能摇人心旌,传诵不绝,何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写“喜”也,不成狂态,无张扬之欣喜;其言“悲’也,不见惨象,无顿足之怨怼。作者抒发情感,冷静从容,内敛含蓄,理性沉稳,极有节制,此即笔者所说的“冷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是他的一篇名作。读者在解读这篇散文时,往往被归有光词短意长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感慨于这篇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志向。笔者搜集了众多学者和语文教师研究《项脊轩志》的成果,拟从主题、写作特点和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对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同时给出语文教师在设计《项脊轩志》时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作为经典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不约而同地删去“项脊生曰”一段,并将删节后的文本定位为“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将文本主题理解为“志物怀人,悼亡念存”。这种编排和解读忽视了《项脊轩志》原始文本分两次完成的情感差异,遮蔽了归有光借科举以振兴家道的人生追求和科场失意的人生经历,存在着对原始文本肢解和曲解的问题。对于《项脊轩志》的理解应当立足原始文本,结合相关史料,挖掘文本的隐含信息,从而探究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