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对广州市210名幼儿进行调查,探讨幼儿社会退缩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的消极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呈正相关,并能预测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父母的内疚感引导、焦虑感引导、监管,与幼儿的沉默害羞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保护儿童与幼儿沉默害羞负相关;内疚感引导、权威控制、贬低儿童与儿童主动退缩呈正相关,情感表达与儿童主动退缩呈负相关;家长独立与儿童被动退缩呈正相关.父母应对幼儿社会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并适度控制,同时应加强亲子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少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深圳市某区2218名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家庭经济资本与父母参与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资本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参与在家庭经济资本影响社会情感能力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参与的子维度中,亲子交流、学校活动和提供学习环境均在家庭经济资本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之间发挥多重中介作用,其中亲子交流的中介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4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测量,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也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80名流动儿童,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有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权威型四种,有66.7%的农民工教养方式不恰当.(2)流动儿童父母权威性有较高得分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46.2%,农民工在子女眼中父母权威性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待提高.(3)流动儿童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的比例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动时间的增长、亲子交谈频率的增多而加大;“同时随迁”的流动儿童中,其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均大于“随后随迁”的流动儿童.(4)农民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做到以身作则,为子女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以此改进其教养方式,并在子女中树立较高的权威性,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父母外出务工初中生的焦虑现状,探讨家庭功能、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焦虑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简版、家庭功能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80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父母无外出务工的初中生相比,父母外出务工初中生的焦虑水平偏高;平衡型家庭功能的初中生焦虑水平低于中间型和极端型家庭功能的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和焦虑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父母外出务工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改善其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亲子关系的因素,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女生好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亲子关系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和父母学历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呈正相关;与其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父母正念特质对亲子冲突的影响及亲职效能的中介作用,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亲职效能量表和亲子冲突量表对208名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在正念水平上的得分均值为62.95,属于中等水平;亲子间在学业、做家务、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发生冲突较多,且多子女家庭的亲子冲突显著多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正念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冲突,且亲职效能在父母正念和亲子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拉萨市实验小学104名留守子女为样本,调查其家庭教育常态、学业情况、心理状况、人际交往能力,行为习惯。结果发现:1.留守子女家庭父母或一方缺席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缺失。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秀率偏低。3.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4.人际交往中出现焦虑、孤独封闭倾向。5.行为习惯失范。并提出如下建议:1.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2.建立留守学生班级学生档案,结对帮扶。3.做孩子忠实的倾诉对象。4.树立角色意识,培养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5.树立自信,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家庭抗逆力影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福祉。本研究以来自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市860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直接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学校/幼儿园应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干预服务、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家长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家庭信念,主动寻求多方面支持,提升家庭抗逆力。  相似文献   

13.
父母出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处于代养的环境下,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都、重庆两地跨西南地区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语言状况的调查,并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长语言使用和态度与子女语言使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普通话是跨区迁移家庭成员的主要使用语言,家乡话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他们逐渐意识到四川本地方言的实用价值。随迁子女与其父母语言使用同质性较高,在家庭、公共场所和学校均主要使用普通话。研究还发现,普通话在子女第一语言习得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支持态度密不可分。这同时也启发我们,今后推广普通话可以多考虑从家庭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因素,采用"同伴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同伴关系总体水平与本地学生并无显著差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同伴关系与父亲学历层次、家庭经济状况、跟父母关系、跟老师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他人”。父母与子女直接自然的亲密、频繁交往,便构成了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子女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亲子互动对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社会适应性、性别角色等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某小学4—5年级的444名儿童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儿童的社会行为与母子依恋相关显著;儿童的社会行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亲子依恋与性别上有一定的相关;温暖、亲密和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影响儿童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寄养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64户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就特殊教育状况.结果表明城乡家长在寄养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安置、期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寄养家庭获得了相同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越高和儿童寄养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寄养儿童和寄养父母建立良好的替代亲子关系.被寄养孤残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新领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中生职业理想和相关家庭辅导问题,对天津市12所高中2400多名高中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兴趣、与从业者间接触和职业指导是影响高中生形成清晰职业理想的主要因素;家庭辅导和亲子间交流对高中生职业理想形成有显著积极意义;父母对高中生职业理想形成机制认知有所误区,尤其高估了自身引导的影响力;职业指导亦会造成定位趋同等问题。在家庭生涯发展辅导中,父母应帮助孩子理性认知职业,应尊重孩子意愿并积极交流,应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其辅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而不良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进入中学后,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和倾向日益明显,而父母还没有能够从“儿童时期的父母角色”——比较单纯的保护和控制中转变过来。青少年也还没有学会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就容易产生亲子沟通困难或问题。亲子沟通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亲子沟通的有效性或质量。亲子沟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