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夷山土壤资源垂直分异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扣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2.
生物有机肥与耕地土壤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但有机肥中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与内分泌干扰物、病原生物、抗性菌等污染物及抗性基因的扩散, 有机肥农用可能会对土壤环境质量、健康质量及食品安全造成威胁。此外, 有机肥同化肥一样, 不合理施用也会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N、P积累与淋失、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等。文章综述了有机肥对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影响, 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1):45-46,78
1 首席科学家曹志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全球土壤修复研究网络亚洲中心主任 ,韩国农业部农业科学院外籍学术顾问 ,《国际农业物理》编委 ,Pedosphere主编。 194 1年出生于浙江余姚。 196 4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 1979— 198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 ;1988—1989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6 4— 1978年主要从事碳铵长效肥研究 ;1982—1989年从事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的改良培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 ;1990年至今主要开展土…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且土壤质量不高, 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 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 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 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 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 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 变异较大, 大面积酸化, 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 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 摸清家底,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消除土壤障碍, 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 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变化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土壤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变异较大,大面积酸化,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消除土壤障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7.
8.
进行土壤调查,挖掘土壤生产潜力,是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必需的基础。文章就全国土壤调查研究方法及如何因土制宜进行开发利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发育受到地势地貌、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时间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夷山土壤以富铝化作用为主,类型多样,利用不合理,加上红壤性土壤的性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武夷山土壤分异显著,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和土壤采样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利用现状,分析武夷山土壤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各垂直土壤带的理化性质差异,从而对武夷山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研究其合理的改良和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黑龙江省部分城市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对其重点区域及周边不同利用类型土地中HCH、DDT、PCB、PAH 4种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进而利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方法对各有机物总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HCH、DDT在旱田及蔬菜地中曾大量施放,因此含量较高。工业用地中存在较高含量样点,但迁移并不明显;由于地理位置和迁移作用,PCB在旱田和未利用地中含量较高;PAH相比其他物质污染严重。除旱田和林地外,其他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且工业用地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土地整治入手,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 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土地整治入手, 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作为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而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理论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进行土壤调查,挖掘土壤生产潜力,是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必需的基础,文章就全国土壤调查方法及如何因土制宜进行开发利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对空气质量和水污染的保护与治理等,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土壤的污染。据调查,目前我国有1.5亿亩的土地(即接近1/5的耕地)被污染了,不能再进行种植和使用。这对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调查、总结、研究,对当前西藏各类土壤资源的数量状况和它们在农林牧各行业生产利用上的适宜性能及空间分异等基本特点、分布范围、主要耕地土壤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分析,并从全区耕地土壤类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耕地土壤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基金》2008,(1):17-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2年组织并设立了重大项目“对我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和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联合主持,经过4年的努力,于2007年9月通过了结题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一、发现问题 电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科学书《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里.有这样的描述:“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太可怕了!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是不是生长不了任何植物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我的科学老师。科学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动手做个实验看看呢?”  相似文献   

19.
20.
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斌  胡莹洁  李月  段增强 《资源科学》2019,41(12):2307-2315
土壤有机碳既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因子,也是影响耕地质量的肥力因子,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加耕地碳储量和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数据、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养分调查成果、数字高程模型(DEM)及耕地种植类型分布图为基础数据,分析区域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年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2.51 t/hm 2,碳储量为990.34×10 4 t;②北京市西北部山区以及城市近郊区耕地碳密度较大,各区县中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最大的是门头沟区,达39.93 t/hm 2;③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及种植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影响,具随着海拔升高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类型为棕壤、褐土的耕地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整体表现出土壤质地越黏重土壤有机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利用方式为非粮作物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略高于粮食作物;④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山、低山区域春玉米土壤碳密度最高,而在丘陵、平原区则是露天菜、设施农业碳密度最高。当前北京市耕地利用调整应综合考虑当地地貌地形、土壤条件以及人为利用因素对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地制宜提高或保持耕地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