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典型样区,利用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数据,对曲周县1973年到2000年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县域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为0.026%,但高产田面积、水浇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分别增加了4.91倍、2.15倍和7.26倍;耕地内部种植结构表现为小麦播种面积稳定,玉米和棉花面积变化起伏大,蔬菜面积不断上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结果,粮食产量提高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科学技术进步、间接驱动因素是农用土地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孔祥斌 《学语文》2012,(4):52-52
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分值较大,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而在考场特定的氛围中,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考场有的也有点心虚。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则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与环境用地之间相互竞争农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环境用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面积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4.
相慧  孔祥斌  陈培雄  李立强 《资源科学》2014,36(6):1203-1210
本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和实地挖掘土壤剖面、农户调查等数据,采用空间叠置、地统计学、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县域耕地等别监测分区、样点布设方法和精度检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的划定可以依据耕地自然质量控制区、利用等值区和经济水平等值区,通过空间叠置,确定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②监测样点的确定可以依据地统计学空间分层抽样的原理,计算监测样点的总数量,采用面积比例分配方法确定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点数量;③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共划分20个监测控制区,并布设了36个监测样点,经统计学检验,监测样点的代表性程度满足地统计学代表性要求。达拉特旗县域耕地等别监测样点布控方法的建立可以为其它县域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借鉴,为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②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③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④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现在教师教学中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大多采用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进行自制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另一种多媒体制作的软件———Flash,为教学工作着提供了选择,同时也对采用Flash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红桥区进修学校孔祥斌、韩云学两位同志研制的等级评定量化程序,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在教育评价遇到的难以量化的一些问题。他们据此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获天津市教育系统电子计算机程序比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9.
"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作为初中九年级才开始接触的化学课,学生之间毫不例外地也存在着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便出现了一部分在化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本文结合实际,总结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农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农地流转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冀平原区中自然条件相似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农地生产功能、价值功能和劳动力承载功能3个方面测算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采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正向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反向分析实际流转行为对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是否有反馈作用,量化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越愿意将土地转出,而不愿意转入土地;反之农户实际的转出土地行为促进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的提高,转入土地的行为促进替代程度的降低。研究结论: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