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自由是个歧义颇多的词,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哈耶克的自由思想重视了个人自由和自由的价值,论述了法治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哈耶克的自由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孙淑文 《考试周刊》2007,(38):109-110
哈耶克是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法治下的自由"。本文拟就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的法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试对哈耶克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作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的“政府干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并非自由放任主义者,并不绝对地反对"政府干预",他肯定政府在法治原则之下,对维护经济有效运作有积极的功能,其整个自由理论渗透着对"政府干预"的解读.哈耶克思想中的"政府干预"包括法治下的干预,有限干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干预与分散干预等几个方面.这一理论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来说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坚持自由即个人自由。在自由法治观上,他坚持“法治下的自由”,即“自由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深入学习研究哈耶克的自由法治观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自由观在关于人类理性、自由秩序、自由基础以及经济与政治观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哈耶克强调有限理性,导出自生自发秩序,进而将自由界定为法治基础之上的自发性自由;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充分肯定人的主观的能动性,站在自觉自由的高度,实现了自由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自由获得了完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自由思想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其中个人主义的原子式个体性原则是西方哲学自由的思想前提,个人主义私有权利是西方政治自由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个人主义的利己观念和功利原则还是西方经济自由思想、伦理自由思想的立论依据和理论基础。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交换价值的交换,它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自由。但是由于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固有干扰,平等的自由变成了资本家个人掌握工人、无产者生存条件的偶然性来任意支配剥削劳动者的自由。这样就否定了交换价值对平等自由思想的自然规定。资产阶级把这种个人主义的自由上升为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的自由,使之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哈耶克的法治思想是一个深邃而丰富的理论体系。本主要探讨了哈耶克关于法治的三个问题,并针对人们对哈耶克法治理论存在的争论和疑惑进行了澄清并对哈耶克的法治理论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8.
自发秩序是哈耶克整体思想的核心和主线,但哈耶克从未给出清晰且完整的界定。通过对哈耶克著作的梳理,可以将自发秩序界定为在文化进化过程中经由遵守秩序规则而产生的,具备目的独立性、助益性和扩展性的秩序类型。自发秩序强调自由、竞争和法治,重视传统和习俗的作用。从该界定中可以发现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继承并超越前辈思想家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9.
从发掘自由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哈耶克将自界定为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强制的不存在.他认为,自由只能是"法治下的自由",自由与法律相互联结,自由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的目的是保障自由的实现.大学生应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孙瑞萍 《成人教育》2012,32(8):75-76
综观哈耶克整个理论体系,如果说"自由"是其整个理论的目标,"自生自发秩序"则是其理论的核心,"正当行为规则"是其理论的基石。那么,以自由市场秩序理论为前提的市场机制理论就应该是哈耶克理论的核心部分,冯克利曾讲到"哈耶克不断扩大视野、不懈地调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惟一的动机、终身未变的一种强烈关切,就是论证市场秩序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和这种文明受到威胁的原因"。文章就哈耶克信息分散理论、竞争理论和消费者主权论三大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WTO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公正、开放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入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充分认识入世对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冲击,主动运用WTO规则促进中国法律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实现法治现代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经进入2013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但还没有用单独的章节系统论述"中国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路径有: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外化为实际行动;把"中国梦"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把"中国梦"融入道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把"中国梦"融入法制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把"中国梦"融入择业和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择业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5.
论“无讼”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讼”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根源。“无讼”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价值观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革新"五重五轻"的观念,向重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卓越教育培养理念转变;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的"五个梯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两个"基地"、四个"平台"和八个"专训"为内容的"248"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实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所组成的"四方评价"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创新。因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重脱离实际,并失去指导功能。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单一体制下中央政府计划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到双重经济职能管理模式的转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管理型城市政府行政模式显得越来越不相适应,加快城市政府行政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必然。应该树立"治理型"城市政府行政模式的理念,通过加强城市政府法制建设等路径来构建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城市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孔庙的教育功能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儒教的倡行机构其祭祀功能仅仅是外壳,是手段,其实质的功能是教育,通过孔庙的教育,通过思想的渗透和灌输牢牢地控制人民的思想,实现“德化天地”“礼仪四邦”的目的。孔庙的教育功能是围绕儒教而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的教化功能,二是学校的教育功能,三是劝学功能。教育的内容是儒教,教育的方式是强制和潜移默化相结合。三者相得益彰,使得封建国家牢牢地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孔庙是国家机器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御用工具,历朝历代均将建庙、修庙、尊孔、祭孔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