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发展,使文学经典又具有流动的特征。它的变动符合变化了的时代与人们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需求,并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令文学进退失据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使"消费主义"成为时代的关键词,而伴随消费时代一起到来的是文化以工业流水线的方式被制造、被生产.快餐式、娱乐式以及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学产品,因其可以满足阅读者最直接的需求,很快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而传统文学板块则不断遭遇;中击,生存空间受到压逼,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也不再具有占据主流的可能.和许多畅销小说动辄上百万的销量相比,传统长篇小说的销量能够超过10万册的也是寥寥可数.传统文学逐渐成为小众型的读物.迎合市场意味着彻底或者部分放弃文学的理想,而背离市场又很容易陷入自呓式的写作,这种尴尬的境地也是令文学在当下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期刊改版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与文学的关系,使得从期刊视野考察转型期文学成为可能。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期刊界的“改版热”为视点,通过对改版缘起、具体行为状态及其改革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转向市场他律的文学场已经基本形成;走向世俗化,正是转型期文学“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种实现;改版后文学期刊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的实质,正是消费时代生活法则渗透至文学场域,而审美追求的艺术法则主导地位丧失的结果。而诗意审美恰恰是文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学期刊在这个消费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4.
面对“眼球经济”时代下文学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被边缘化问题,本文提出让文学教育与时俱进的观点,从文学教育与师范生相结合、与电化教育相结合、与“问题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三个方面来改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边缘化"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物质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图像媒介的过分侵蚀成为文学被边缘化的主要诱因,文学之于时代的无力感使得文学教育愈加知识化与功利化而渐渐远离真正的文学本身,文学如何面对尴尬的窘境,重振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应该是新世纪文学教育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时代是个读图时代,文学最初的功能和地位正在让位给图像,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的危机让当下的中国学界忙于为文学和理论寻找出路,"为诗辩护"由此而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学经典不仅作为审美的艺术而存在,更是伦理的、甚至宗教式的存在,其中更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崇高的信仰.文...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性的诉求中,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文化时代,资本逻辑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性力量。19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学——中产文学、市民文学、小资情调、青春文学顺应资本和市场的逻辑,把文学作为消费品;底层文学对资本逻辑表现出既追随又批判的双重特征。文学对资本的态度成为1990年代以来区别文学创作倾向的新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多元时代,是一道迷人而富有活力的创新景观,它为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无比的解剖个案与立论依据,同时也动摇甚至瓦解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写作规范的表述,使我们对文学的解说与诠释越来越困难。文学既不能成为纯粹的个人感情的宣泄、个体感觉的复制;也不能成为语言技巧者的工具和玩偶,更不能成为政府文告。文学要展布,同时要携带;它为人们提供情真意切的灵魂慰藉,提供人与入之间交流对话的快乐和契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补偿。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叙述的历史是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史,文学史叙述常被文学观念所左右,它成为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这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历史演变的潜在原因;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常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学史叙述的决定支配力量,而这样的文学史叙述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文学史叙述,因此,超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而回归"文学本体",这样的文学史叙述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10.
涉藏文学的畅销是当今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不可忽略的一个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有着多重的因素。我国的图书市场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国营出版社的企业化改革促使出版社开始考虑利益的问题:畅销书市场的繁荣受到了多方的关注;传统民族文化要求与时代结合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涉藏文学的畅销成为某种必然。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和初步形成,中国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着位移与嬗变,就其现状和格局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市场文学、准市场文学和非市场文学(其中包括应予查禁的“黑市文学”)。市场文学,准确些说在现阶段应该称作“市场经济初生期文学”,它是按照市场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创作和生产、主要为市场公众文化需要服务从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市场上流通的文学,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和拥有最多的读者,而且正在迅速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力。从这类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人本精神的探索、追寻和迷惘式的思考,正是作者在困难的转型过程中试图寻找一种诠释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最根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化背景下发生的传媒时代是诗意匮乏的年代,也是想象和秘密匮乏的年代。叙事有秘密叙事和非秘密叙事的区分,文学叙事不同于一般叙事而深入人心的地方,是用想象来隐藏秘密,当市场化的现实多于想象、传媒叙事夹杂着各种日常性和实用性侵入文学叙事时,文学叙事的诗性秘密被削弱了。传媒叙事产生的常常是实在情景,而文学叙事产生的是想象情景,想象情景是不能吃不能用的。一般叙事常常带有文学叙事的因素,又不带有文学叙事的秘密,它们常常歪曲了文学叙事升华生命的诗性情景,将文学叙事变为与现实一致的平庸情景。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4.
英雄的意义     
20世纪的中国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种族危机和战争频仍、民生凋敝的个体危机,使发轫于20世纪初的新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关于文学内部规律性的讨论,而被加进了很多时代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总结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乃是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学”。犤1犦“乱世天教重侠游”,在种族和个体的生存危机面前,侠文化对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张扬恰好与时代合拍,与萎靡、衰弱的儒家国民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久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中的侠文化被拿来赋予“新民强国”的民族任务,就不是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媒体的发展,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来说,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的手机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文学新的元素,包括对文学思维、文学修辞、文学语言、文学版块、写作内容、写作主体、写作角度、阅读主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书写内容和体例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介改变了文学创作模式。当然,新媒体文学也有自身的弊端,如何发挥新媒体本身的长处,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当今新媒体文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是文学边缘化的必然产物,是数字新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传播与阅读提出挑战的结果,也是"后文学"生活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是伴随着文学的文化稀缺性状态的消除而得以发生的。在一个文学资源丰裕的社会,文学不再需要经典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文学开始丧失经典文学时代所拥有的经典性,成为普通信息文本,经典文学时代形成的经典观逐渐瓦解。现代新媒介的应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精神产品的商品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与文学经典主义的消退,并最终模糊了文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学”兴起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在于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政治压力。激进主义的政治思潮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文坛由“五四时代”的“混同”走向“五卅时代”的“清晰”的内在动力。两个不同的文学口号:“为人生而艺术”与“为革命而文学”,构成“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原则区别与鲜明对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理论交织杂糅,是造成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理论驳杂纷乱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设计、利用和想象的层面上,当代文学读者在理论上被置于一个有决定权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处于被给予和被利用的存在状态,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力量。由于文学功能和作用的被设定,文学的价值取向也被规定下来,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学教育,文学读者成了一个虚构的符号,读者的需要成为一种政策预设,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设计的产物。由于文学阅读的统一,文学感受的一致,最终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趋同化,形成文学生产的循环和等质现象。  相似文献   

19.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20.
文学消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种新观念。在文化市场形成的条件下 ,读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被当作小孩和弱智对待 ,被剥夺了选择权和阅读权 ,而是被尊为“上帝”。文学消费必然大大促进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