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充满生命激情的诗意行为,为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提供诗情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许森 《教师》2011,(8):92-92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充满生命激情的诗意行为,为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提供诗情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正>能给人以诗一样美感的意境,便是"诗意",具体一点说,诗意是和"美""美感"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像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诗意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一双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慧眼,或依据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那就可以称得上是"诗意地栖息"了。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充满劳绩,但还应该诗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果可以给诗意下个定义,我以为,人生一段经验或一时感受,加上对全人类的文化成果的感悟,便是诗意。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  相似文献   

6.
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语文的诗意”,就是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或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和谐  相似文献   

7.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第二课《三亚落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怎能不以诗意和美感来滋养祖国的幼苗呢?尤其是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闪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散发着诗的激情,语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语文本应是一首动人的诗!王玉强老师提倡"深度教学",我认为他绝不是提倡语文老师只要给每种类型的练习题找出规律性,语文教学就结束了。语文除了工具属性、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她自身独特的魅力。王老师写过课本诗,也提倡学生写诗解读课文,用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  相似文献   

9.
秦晓华:按照词典的解释,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是,则诗意语文指的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浸润与滋养.然而,这样的理解并不够,对诗意还要做一种哲学上的诠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诗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技术时代(即散文时代)把世界变成了加工对象和统治客体,满足并开发了人的无限增长的欲望.它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形式化和数学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在我们看来,这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高考体制面前,教育越来越功利;在分数至上的现实面前,语文课堂面目越来越高度一致,甚至出现了理科化的倾向.语文的诗意被解构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回归诗意语文,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纪念碑一样的影子,建立一座精神的城池.对此,许亚冰、徐崇伟、刘林涛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探究与诠释.  相似文献   

10.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直接或委婉地呈现出一种抒情意味,给学生以强烈的美学冲击,最终达到其全面素质的提高。概言之,  相似文献   

12.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其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与其他诸多学科相比,语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不能脱离思想、情意,为着表情达意而存在的工具。不要说每一篇课文、每一段话,往往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比如“穷”字,上面是“穴字头”,表示“住处”或者是“家”…  相似文献   

13.
<正>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是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直观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蜡,美感全无。这种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熏陶功能消失殆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一、用诗人的素养和激情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诗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相似文献   

15.
秦永 《学子》2012,(10):36-37
"诗意"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因此,在"夏夜多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巧用诗般导语、活用音像课件、开放学习方式、课外拓展延伸等途径,创造诗意课堂,从而创造师生间、学生与文本间自由...  相似文献   

16.
杨厚军 《陕西教育》2011,(12):37-37
语文.它充满灵气.洋溢着诗般的气息。诗中画,画中诗.尽在语文的课堂中酝酿。诗意是生活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于永正老师说:“对语文教学要有情.上课要有情。”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美学的追求。是语文本色的回归。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7.
李波 《现代语文》2009,(5):32-32
这里所讲的“诗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诗,当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才能把诗的美感讲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讲出诗的色彩美,是传达诗意美感的关键。如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就要通过诗句本身色彩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不管教育怎么“教”,课程改革怎么“改”,语文课堂都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构建诗一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是每位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则从课堂上“诗境”的创设,“诗语”的运用,诗意的对话等方面出发,阐述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顾明远先生在《走进中华名校系列丛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心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教育一定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叙述,可以这样表述:语文作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心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语文教学一定出了问题,而且问题一定在于教师本身。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意和美感,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魅力课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