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有效教学成了当前课改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来,在各级的教育培训、教学研讨,或教学评比活动中,总能听到有效教学这一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小学,高耗低效的课还是大量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忽视教学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教学情景创设对化学课堂的作用重大,本文就日常教学中创设的情景做了归类,分析,并提出了优化。  相似文献   

3.
守着这些天真、调皮的一年级孩子,天天都有打不完的“官司”。这不,前些日子,不少孩子告诉我,班里的曲伟男同学经常向别人借这借那,而且基本上是一借不还。今天早晨,许多“受害者”又到我办公室反映:情况又“恶劣”了——最近,曲伟男常常不请自拿,弄丢了许多同学的东西。这个小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6.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7.
谭衬 《师道》2006,(8):16-16
古希腊智者柏拉图曾经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有“知”还有“识”,既有专业知识,还要有思想、有见识,做教育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或工具。事实上,深刻的思想与见识,是教师自身的尊严和魅力所在。有  相似文献   

8.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记叙文要有波澜,要写得像高山起伏,海浪奔腾,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切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不少优秀作品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层层剥笋 获奖作文《妈妈呀,妈妈》中,“我”是独生子,可妈妈却“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心上”。作者像剥笋一样,通过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生动的事例,把“妈妈”“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心上”的“笋皮”(即“我”所直感到的现象)层层剥开,最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妈妈,你原来是用自己的美德,在塑造我健美的心灵”这一洁白鲜嫩的“笋芯”。透过事物的外衣展现其内在的实  相似文献   

9.
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作用严重缺失,由此导致学生兴味索然、效率低下。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教学功能的多向性决定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遵循"教"与"学"的科学规律,有合理的"度",在合适的"时",用巧妙的"法"来逐步推进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真正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在学习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相似文献   

11.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遵循“教”与“学”的科学规律,有合理的“度”,在合适的“时”,用巧妙的“法”来逐步推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有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篮子里装有几十个苹果,若每次取两个,最后剩下一个; 若每次取三个,剩两个;若每次取四个,剩三个;若每次取五个,剩四个;若每次取六个, 剩五个;问篮子里装有多少个苹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作文则是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体现其交流功能的书面形式。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作文的启蒙教  相似文献   

15.
一次赛课中,杨老师和陈老师都上了《去年的树》,细微之别落在一个问题上: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 两个班的学生都展开想象说了自己的心声,不少学生认为大树被砍倒是一个悲剧,是人类不爱惜树木的“恶行”。有趣的是,杨老师接受了学生的观点,同意对伐木工人的声讨,  相似文献   

16.
“进”和“退”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不应该强调一方而忽视、否定另一方。教师的“进”是为了创造更佳的学生学习条件;教师的“退”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积极地做“进”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不管是常态谦还是观摩课,教师不仅重视导入如何引人入胜,而且非常重视课堂结尾的拓展延伸。尤其在评比课、观摩课上,结尾的拓展更是司空见惯,但也经常出现拓展有形无实,欠科学、欠合理现象。结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课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科学、合理的拓展技巧,使拓展式结尾真正发挥实效,而不是一种摆设。  相似文献   

18.
19.
高中语文一册《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教学参考书把“有似于此”译为“有些象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在这个句子里没有意义,是个词头,它附加在“似”字前,一起构成双音词,是一种习惯用法。如: 1.“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枚乘《七发》)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资治通鉴·祖逖》)“有如”同“有似”。下同。 3.“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靳家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行吗?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们听听。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