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闻传播和现代文学是高校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其学科定义和发展历史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在表达信息时都用到了文字这一工具,因此两门学科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联系,这种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密切.本文通过对新闻与文学特点的分析,来阐述新闻与现代文学相互融合的可行性,并明确了新闻传播与现代文学融合的意义以及新闻传播与现代文学在未来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传播是政府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新闻传播展开政府危机公关,使政府和公众之间达到有效沟通,帮助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成为突发事件中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公关综述、特点、实施等方面对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传播的公关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地方高校的形象是事半功倍的选择.但是,传媒的“新闻框架”影响着高校的预期新闻传播,媒体对高校负面信息报道的累积形成了社会公众的“刻板成见”,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地方高校对内要利用媒体资源,建立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加强特色报道;对外要与大众媒体建立良好的新闻报道沟通合作机制,使二者的关系常态化,以提高公众对地方高校的认可度,使新闻传播成为地方高校良好形象构建的助推器和强化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媒介的融合趋势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认为:媒介的融合将对新闻传媒的管理方式、接收终端、受众的选择和参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信息流动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作者提出了加速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对策: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快信息与网络市场开放过程,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加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加强新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在四全媒体理念维度对体育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内涵、机制与提升进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四全媒体框架下体育新闻在时空、技术、社会和生态维度呈现新内涵,体育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在时间、空间、主体和效能方面需进一步转型与提升。修正生产过程单程性、传播性质官方性、效果无反馈等问题,突出多元信息融合、传播结构互动、用户赋权、信息反馈等特点。体育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形式、题材、手段、方法、业态、体制”等机制发生转型,大致可以概括为从模块分离式采编审发模式到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产品体系;从单一化新闻呈现方式到多元化、聚合化的信息平台体系;从垄断化新闻生产定位到受传一体化、混合化的信息用户体系;从低效化新闻资源利用到耦合化、高效能的信息服务体系。全媒体育新闻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并非“1+1+1+1”式的平行的排列组合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需要因时因地因媒体而制宜,建议从加强新型体育传播人才培养、发展体育用户交互体验服务、开发媒介技术赋能传播、完善体育新闻媒体矩阵等方面构建体育全媒体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跨文化间的新闻传播已成为不同群际主体进行文化接触的重要“中介”。然而,文化的差异性也让传播活动存在文化误读现象,如符码转换失真和偏向性二次编码,既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解码效果,又容易导致文化相对主义、误读甚至冲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通过对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误读进行本体性分析,并对背后成因进行深刻剖析和探讨,最终从文化宽容、构建动态的全球媒介伦理、“自我”与“他者”间的联通三个层面提供行之有效的规避策略,以期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互联网媒介时代启点,其信息传播形式较为灵活、新颖,不仅新闻类型较为丰富,而且传播渠道也较为方便,更容易被现代年轻人所接受。本文将以微博及其优缺点介绍为切入点,就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产生的影响与应对方式展开全面论述,旨在优化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保证我国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艳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101-104
近年来,新闻传媒的娱乐化传播已逐渐成为中西方新闻传媒普遍的发展趋势,随着影响力的越来越大,该现象日益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本文从新闻传媒娱乐化传播发展的概念、发展现状着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受众心理等多方面探讨新闻传媒娱乐化传播之动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近几年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本文以微博的定义为基础,对微博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及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新特色,进行了探究。微博独特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对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影响,在具备很多优势的同时,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谣言,虚假信息等。所以争对这一新兴媒体,分析微博传播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微博的传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内媒介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出发点,在分析了北京奥运传播的特殊性,即北京奥运肩负使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文奥运"理念的丰富与深刻性,北京奥运传播的全球性与广泛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媒介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应增强全球媒介意识,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履行北京奥运信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应增强自觉意识,履行北京奥运舆论引导者的社会责任;应加强独立批判的精神,履行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面对Web2.0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与引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及特点,探讨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和治理,提出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现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体育新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互联网时代体育新闻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多元化、传播时间自由化、传播过程互动化、传播形式全通道、与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合作的特点,并表现出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倾向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分析归纳法对体育信息资源在网络传播中的价值定位进行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体育信息资源的含义与传播特征、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对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价值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网络传播对体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学如何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接轨,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现阶段新闻传播类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新闻传播类高等院校本身的专业学习特点以及女同学今后从事的传媒工作对身体素质的需求,探讨新闻传播类高等院校女生体育教学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融合逐渐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趋势,创新发展的方式能转变大众传播与新闻教育趋势,优化专业教学体系,扩宽教育范畴.而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要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就需要明确融媒体的发展态势,深入分析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平台等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武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也就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世界其他地区为辐射的“教与学”的过程。结合武术信息的特点,运用信息传播学理论构建了武术信息网络传播模式,并从信息传播学角度分析、探讨了这一模式的预期效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大众传播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体育信息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对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内容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许多媒体的体育传播竞技体育的信息数量远远高于全民健身信息数量。认为大众媒体体育传播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现有体育传播内容比例严重失衡,新闻管理部门应关注并逐步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参与,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结合近期网络体育热点,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分析当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网络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网易新闻客户端2016年里约奥运会赛事传播为主要研究个案,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用户体验和传播技术等指标观测分析,得出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特色,思考面临困境如下:新闻把关复杂难控,版权垄断限制发展;同质化致品牌模糊,信息污染侵扰受众;内容推送再同质化,信息茧房伪个性化和技术软肋影响体验,场景移动传播受限.并从多重把关引导舆论,自制直播节目吸粉;独家策划创新思维,明星效应精准传播;改变逻辑彰显个性,破除茧房拓宽视野和首次体验VR技术,场景智能值得期待等四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闻传播教育已从为国家培养新闻干部转变成为各类新闻媒介机构培养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应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内容、构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系、抓好专业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拓展实训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