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教师不良的“思维定势”,是指教师用僵死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中这种僵死的思维模式,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必须予以克服。在一个班级中,尖子生和后进生总是少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大量的中等生。如何使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思想品德和智力等万面得到健康发展,是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对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后进生学习差的表象,并不意味他们内在意志差。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习上不太入门的学生,在体育项目或者书画等方…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很多地区重视优秀生,促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困难生。当今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的情况下,广大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重视后进生、爱护后进生、研究后进生,其中"掌握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发展其规律,从而不失良机地采取防治措施"是转化后进生的一条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和根本。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素质有高有低,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不妨采用同步中的分步教学法,对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复式”教学。也就是说,将优生和后进生的座位分别编排在一起,后...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同一教育措施影响下 ,学生在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上 ,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品德达成的状况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3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等生的身上 ,认为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 ,一项教育指标 ,中等生达到了 ,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本无可厚非 ,但从现代教育最优化和因材施教的角度看 ,这种教…  相似文献   

5.
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易使我们的思维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年,我们曾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错误地放弃学生的“大多数”,总把99%的关怀体贴,全倾注在几个能为学校、班级、教师争光的“尖子生”身上;而这几年,似乎又形成了另一种倾向——“平分草料”甚至“克扣草料”,任“千里马”倒于“槽枥间”。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错误地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提高全民素质”中“面向大多数学生”理解为“忍痛委屈优等生,照顾照顾中等生,特殊优待后进生”。他们认为,优等生再垮也是中等生;照顾和优待了中等生与后进生,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数”。中等生保本;后进生成绩不扯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优等生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后进生则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也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中等生因为两者都不突出,则容易成为教师忽视遗忘的对象.长此以往,中等生习惯静坐于课堂中,表现平平.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最多,成绩波动也明显,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也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因此,如何促进中等生的正向转化,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一线教师解决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学教学阶段,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努力程度、家庭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出现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分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优等、中等、后进只是暂时的,强化优等生、优化中等生、转化后进生是教师工作的方向和目的,本文将结合笔者二十八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感悟,从后进生的学习入手,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谈一谈后进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类伤害不容易被意识到:当教师过多地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时,对中等生的冷落就是教师在无意识当中对中等生的一种伤害。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标》为基础,分析教育教学中教师忽略中等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三个解决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等生的主体意识;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中等生的自信心;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客观上每个学生都有把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愿望,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智力状况、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的确是存在差异的。教师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将一个班上的学生大致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难度的问题,即在课堂提问中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巴班斯基对后进生的转化问题非常重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不是某个教育阶段性的问题,它是一个一直存在的教育难题。不管教育策略如何完善,它始终是诸多学者和教师探讨的焦点之一。后进生不但会直接阻碍班级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使中等生受到影响,不转化后进生,那学生整体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从关注转化后进生的角度出发,尝试从教育实践探究成因、表现特点提出转化策略。把特别的爱献给这些迟开的"花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徐颖 《教师》2013,(34):15-15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都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等级。对于后进生,教师们显得一筹莫展,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这些后进生只能靠猜选择题得一些微乎其微的分数。在农村初中学校,这些现象更是突出。  相似文献   

12.
潘孝章 《考试周刊》2012,(43):179-179
教师要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不但要关心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关心关爱后进生,给后进生以爱的滋润。  相似文献   

13.
后进生转化是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主要内容,但也是一项需要耐心、责任心的比较难的工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将关注点放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教师历来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培养人塑造人是教师的天职,而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对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尖子生的培育,中等生的提高,而且还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除了要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班干部和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规可循外,我还认为: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6.
由教师以"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带来了各种教学上的问题:优等生的数学学习往往不成问题,而中等生则由"不相上下"到"两极分化"最后"天上地下"。如何开发中等生是每位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结合教学实践从中等生的形成因素和开发中等生的对策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都比较关心班中的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却往往忽视了中等生的辅导。其实,教师对中等生的辅导至关重要,是提高班级总体成绩的关键。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发现网络是不错的媒介,在学校可以将精力花在“辅优补差”上,在家休息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对中等生进行辅导。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使他们向着优等生的方向迈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这种辅导方式的。  相似文献   

18.
张小军 《文教资料》2006,(11):52-53
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我校班主任工作多年来认真探求的问题。能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特级教师陈凯老师把成功的教育经验,凝铸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心是教育工作的灵魂”的名言,深深地启发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教育学对后进生所下的定义为: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暂时落后,但仍有转化为中等生或优等生的可能的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把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称为"优等生",而与其相对的则是"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般说来,教师大都认为"中等生"潜力无穷,"后进生"令人头疼,往往习惯于关注这两个群体,把他们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12,(40):187+195-187,195
每一位教师都深有体会,在接手一个班的时候,班级中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很快被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作为占班级大多数的、表现比较一般的学生,即所谓的"中等生",往往容易被教师疏忽。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常运用"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这一策略实际上是把中等生放在了教育的"盲点"上,忽视了对中等生潜能的发掘与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