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晓言 《中国广播》2004,(5):58-58
“坐镇”和“坐阵”,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在广播里听起来没什么不同,但从字面上看,含义可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2.
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陈善“读书出入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入知出——文本阅读的大法 (一)文本——“有字书”的统称 何谓“文本”?汉文指文字作品,英文指text,国外有“文本学”。从传播媒体看,“文本”包括纸本文和电子文;从言语结构看,“文本”包括“文篇”和“书本”;从作品体裁看,“文本”可大别为“文章”和“文学”。  相似文献   

3.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端文 《新闻记者》2001,(10):54-54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与听众 ,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获得许多知识 ,却也产生不少疑问 ,常见的有 :一是“孩”有多大?“孩” ,在《辞海》和《实用汉字字典》中说得极干脆 :幼儿。《现代汉语小词典》说 ,孩即“孩子” ,“小孩儿”、“女孩儿”。虽然 ,没有一本字典对“孩”的年龄作过“规定”。现实生活中不过延伸到小学生、中学生 ,无论如何不会达到或超过《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但是传媒却常有“创见”。前不久 ,黄陂路、淮海路口一工地发生一起金属架从高空坠落事故 ,一篇报道说“一个看上去20多岁的女孩已经倒地死亡”。还有一篇报…  相似文献   

5.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0):51-51
记者,要善“想”、善“听”、善“访”,在规则框架下做一名“聪明”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中西古籍出版中“牌记”与“书末题署”的比较研究□大连出版社许文彦王若“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在欧洲的古籍中,也有类似中国牌记记录出版年...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8,(12):5-5
据北京晨报:北京联通近日推出了三种“手机英语报”,包括“大众英语报”、“白领英语报”和“学生英语报”。该手机报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听”。联通“手机英语报”是以彩信的形式,每天向用户手机自动发送中英文双语报纸。联通GSM手机用户只要拥有一部支持彩信的手机.无论身在何地,都可以随时阅读英语报纸。  相似文献   

8.
“图书漂流”为何漂去漂不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出版参考》2006,(4X):11-11
“图书漂流”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也很时尚、浪漫,然而这种时尚的漂流方式在中国还太稚嫩,能真正普及这种漂流方式恐怕就更难了。本刊早在2004年3月上旬刊曾报道过题为“春风文艺社:不担心书‘漂不回来一’”可据记者了解到,春风文艺社的“图书漂流”活动只漂了半年就黄了。今年年初,广西师大社再次推出“图书漂流”活动,不知此次“图书漂流”活动是否真的能让书漂起来?是否真的能黄了又青?记者带着疑惑采访了两家出版社“图书漂流”活动的策划人。  相似文献   

9.
重庆出版集团《听文学大师重讲神话》(即“重述神话”)自10月22日在全球举行首发式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05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听文学大师重讲神话》榜上有名,并将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角逐。该项目的成功,引起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受众者千千万万,心态也是千变万化。我们办栏目,做节目,必须从个性入手研究,总结出共性的东西,再贴近个性展示出来,单纯“我编你看”、“我说你听”的灌输方式会使受众越来越远,难以贴近。  相似文献   

11.
读书六忌     
一忌赶时髦,真正的好书往往并不时髦。 二忌轻信“必读书”或“排行榜”,读适合自己口味的书。 三忌“硬着头皮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 四忌“爱屋及乌”,不必因为某人读了一本出色的书,就去跟风。 五忌“相互克杀”,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 六忌半途而废,好书愈是慢慢咀嚼,愈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勤于思考 得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需要摄影记者的生活积累和观察思考。摄影记者养成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和读书读杂志的习惯,必然触及思想情感,脑子里爆发问题,随时都会像一个全副武装的“猎人”,在瞄准和捕捉突如其来的“猎物”。  相似文献   

13.
期待已久的中央二套“CCTV2005经济大典”终于在新年第一天晚上21:00准时播出,主持人马斌穿礼服、系领结、口袋塞手帕,盛装而出,先忽悠观众说自己在航天飞机上,又自夸自己是年度最帅的男人,在讲到农村问题时,还拿出了玩具小麦和三个分别贴以“钱”“、书”、“药”字样的袋子,可谓造势不小、花样不少、噱头不断。然而,有这些必要吗?从当初CCTV—2改版时将21:00—23:00定位成频道的黄金时段这一理念看,CCTV-2将自己的目标受众锁定为那些忙碌了一天的投资人士、决策者、高级白领等高层受众。他们工作繁忙、看电视的时间有限,对这些人群来…  相似文献   

14.
杨锡华  朱鑫 《视听界》2006,(5):54-56
近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调看(听)部分节目等形式,对江苏省内97个广播电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节目进行了初步调研。一、江苏“三农”节目概况及主要特点从数量上看,县级台开办的“三农”节目较多。目前了解到的江苏各地开办的广播电视“三农”节目有97个。其中广播节目53个,占55%;电视节目44个,占45%。省市县三级台中,江苏广电总台开办了3个广播电视“三农”节目,13个市级台开办了9个,62个县级台开办了85个。从地域分布上看,苏北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比重大,广播电视“三农”节目相对较多,目前苏北地区开办了44个…  相似文献   

15.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4,(12):48-49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讲:“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指导性是通过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来发挥作用的。通过读、听、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了引导、接受了指导,这是最高超的引导艺术。”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传媒的指导性要通过艺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18.
三月,开“两会”、听“两会”、看“两会”、读“两会”,堪称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政治文化生活的焦点。而三月,对于参与报道“两会”的记者来说,则是忙碌、兴奋而又有压力。  相似文献   

19.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20.
《出版视野》2005,(6):44-45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