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章结合高校重点学科信息服务,简述了学科馆员与高校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通过研究学科馆员知识组织过程,学科馆员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使图书馆的献信息充分发挥作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2.
强化学科馆员队伍 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学科馆员队伍素质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强化学科馆员队伍对于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强化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推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强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重点学科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点,图书馆要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对此,图书馆在新建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进程中应寻找出图书馆可以设置学科馆员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推出学科馆员以实现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4.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创新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深化文献信息服务与管理的新举措。在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况、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学科馆员的素质的基础上,阐明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的发布者与研究者,是学科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与集成者,是学科信息的导航者与服务者。高校图书馆开展以学科馆员制度为核心的学科化服务,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祖关秀 《考试周刊》2014,(70):23-24
本文主要从学科馆员的内涵、学科馆员具备的素质、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特征和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内容四个方面分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校院系资料员的双重隶属关系、对院系重点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及对用户需求和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等特点,论述院系资料员兼任学科馆员的六大优势及其意义,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架起图书馆与院系教学科研的桥梁与纽带,是高校图书馆深化读服务工作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学科馆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使这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学科研的信息导航员。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是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深入开拓知识服务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珍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117-119
学科馆员与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两个先进的服务理念,两者结合就产生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好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关系、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特点等相关问题 ,具体探讨了培养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Basic work in universities is carried out in departments representing diverse disciplinary communities. While tasks, goals, perspectives, and social values may vary considerably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research texts dealing with the question whether, and how, such differen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quality management. The paper is based on a recent study on quality management in diverse disciplinary settings, in which thirty-three interview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Finland and in the UK, and on the author'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isciplines under study.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basic disciplinary features on the suitability of approaches of quality assessment in four diverse disciplines (physics, biology, sociology and history).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关联是指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包括内部关系、局部关系和整体关系。现有教育管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它的具体关联科目及其数量。可关键问题在于,教育管理学必须说明它吸纳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学科文化的研究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术组织管理与评价、跨学科研究以及大学内涵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科文化研究肇始于学科分类研究。从不同的分类标准看,学者们一般是从学科认识论、学科共同体整合机制以及学科成员个体的行动策略等三个理论维度来认识和理解学科文化。学科文化的实证研究包括单一学科内部的文化“深描”、不同学科的文化比较以及学科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等三个研究层面。三个理论认识维度和三个实证研究层面构成了国外学者研究学科文化的基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发挥学科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厦门大学近几年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说明 ,发挥学科优势 ,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改革资源 ,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科馆员一体化信息服务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高校教师在信息资料查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学科馆员一体化信息服务的内涵和提高学科馆员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并对信息情报检索中教师与学科馆员之间相互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网络化时代图书馆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与科研,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总结学科素养共识基础上,首先运用建构主义课程观分析学科素养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接着阐述经济管理学科素养及其构成,指出学科知识能力、信息素养、数据素养是基础素养,而思维品质和学术品质是较高级素养,两类素养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最后建立面向经管学科素养的课程体系功能模型,并参照该模型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导向。提出了协调两种学科结构、强化“问题情境”、注重“权力分享”等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学科教学论”与课程论、教学论并列,同属于教育学的三级学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建设,要从自身学科内容的优化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两方面入手。“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制定规划,分层培养;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形成集体优势;对“学科教学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play of the inner lives (inter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academics within a range of disciplinary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research on student learning has yet to adequately articulate how this interplay occurs, suggesting that a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just one or two disciplinary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gives a partial image of how students become oriented toward or away from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sing a method that synthesizes the literature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humanities cultural theory, cultural linguistic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intersubjectivity, it identifi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r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s that is complementary to psych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n student learning. As an outcome of this exercis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tudents' orientations are initiated within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s that they encounter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play out through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exist between the full range of disciplinary manifestations. It closes by suggesting that how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aradoxes of the disciplinary environment is key to enabling them to manag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ir immediate subject study needs and broader learning patterns for their post-graduation l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