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属于两个世界,一方面,人源于自然,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超出自然。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也是一种目的存在,又是一种诗意的存在。由此,人类的教育就往往表现为生存教育和诗意性教育。但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满足培养人的实用理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满足作为工具的人的  相似文献   

2.
闫伟 《惠州大学学报》2009,(1):21-24,104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破除生命的繁杂遮蔽,澄明生命的本真价值,从而让教育回归生态。教师首先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需要通过教师职业的劳动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生命园地之中。教师应该努力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性以提升精神生命的"诗意"境界,不断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一棵树不能继续生长,那么它只能等待死亡。同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实现教师生命的生长,那  相似文献   

6.
教育,一个充满诗意的家园,一个亘古存在的永恒主题=在人类整个发展进程中一直是社会发展、明进步的基石。今天,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空前凸显,使教育负载了过多的期望与理想,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与责任。然而,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矛盾张力中,教育的实然图景凸显了其在更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以价值之生命主体——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成长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其中,人与自然疏离是一种原发性的疏离,它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这种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失衡的表现,进而也就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健康生态的人格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女性与自然联系紧密,她们思维更感性化、诗意化、自然化。因此,高校女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女性优势,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树立"诗意地栖居"意识,"学做真人"意识,以一种生态意识面对自然、自己和社会,从而塑造人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8.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1,(36):58-59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让诗意留守家园,浸润课堂,语文课将因诗意而精彩。《秋姑娘的信》就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类世表征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变自然的地质学力量。人类世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征用造成的自然熵增加速。人类世是技术世,也是教育世。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以人类例外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开发、训练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加速了人类世的扩张。后人类的赛博格性在本体论上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人与物质界限融合后的生命存在性状,突破了人类独立于世界的例外优越论,提出了培育新型主体性的教育新开端。现代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当下人的功能化,如果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赛博格教育可能沿着功能化路线,通过技术把赛博格增强为功能化的工具存在,其后果是赛博格生命与世界的双重熵化。人类如何通过未来的赛博格教育创造负熵,如何通过赛博格教育开启逆人类世,如何建立教育新范式、新起点,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人文数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学生自能发展需要人的底蕴。人素养的培养比数理化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因为教育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养育过程,是一种价值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耕耘和收获,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一点诗人的气质、一点化的自觉、一点内在的闲暇、一点诗意的智慧。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2.
人最本质的存在是超越自然和超越现实的诗意存在,而人的审美活动正是这种诗意存在的实现。人诗意存在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人诗意存在的本性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人类栖居在大地上,应该追求高质量的诗意生活。而作文,出于情感交流的需要,自然成为诗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多少年来,作文教学却被一些功利的东西充斥着、遮蔽着,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原本是生活的需要,却成了师生的累赘和负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 ,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 ,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 ,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 ,只有这种“和谐共存” ,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工具,作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用来创造其他价值的一种价值。同时,从价值现代发生的角度看,它又是价值得以创造、产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1.构成工具的基本要素①主体要素:需要、目的、能力和知识工具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特定的需要而创造的,人们创造任何一种工具都抱有一定的目的。因而,人在创制工具时,首先要把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为内在的价值尺度,并用这个内在的尺度来规定自己的创制活动,在创制工具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体现在工具之中。作为一种人工自然,工具…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这种经验首先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时,也要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既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进行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必须把教学与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统一整体加以考察,必须把教师连续不断的教学与教育活动,同整个社会要求达到的目的联系起来,同整个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联系起来,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本位观”和忽视人的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坚持生命教育观、和谐教育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价值观、多元主义教育观,从而担负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教育目的是"为人"的,其价值取向是"人为"的。人的诗意生成性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诗意生成性的本质。中国传统教育以诗意文化为依托,运用诗意言说的方式,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质效,自然具有诗意的本质。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一度奉"理性教育"为圭臬,使得教育朝"逻各斯中心"发展,教育成为"非诗意"的存在。教育本真回归的路径在于教育目的指向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依托诗意文化、教育过程润泽心灵、教育言说凭借典雅的汉语。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要充满魅力,首先要真实。给人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学生从实实在在的读、说、写、想中受益无穷。小学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诗意的氛围。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