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受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知识经验单向度传输的活动,教育学成为形而上的探究教育本体存在的"唯理"之学。从教育具有实践生成性的本质出发,坚持教育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教育实践为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把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教育主体创造性发挥人的生成性本质去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走向实践的教育学,是克服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诗意理性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以现实生活中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生成性,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价值。诗意理性教育的建构性,通过认知过程的"主体调节价值"、社会交互功能的"社会价值"、学习主体的生命建构的"理解价值"三个维度予以表征。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从内部机制上看,教育创新话语的对象、主体和形式是在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中形成的,受到了教育体系内部权力结构的支配。从外部因素上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教育创新话语的生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教育创新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为突破象征主义和"伪创新"的困境,实践者需要明确认识教育创新的目的,平衡话语主体的权力关系,并按照"育人"的复杂逻辑言说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4.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生成教育的视野中,事物处于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是生成的,因而约束教师行为并反映教师群体精神气质的教师文化也同样是生成的.教师文化在生成过程中体现了生成性、情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中,生成性是教师文化的整体特征,从宏观上表征着教师文化;而"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是教师文化的具体特征,是"生成性"特征的具体化.用生成性的思维审视教师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人性化的现时代印记,同时也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诗意言说的德育效应与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铁山 《江苏高教》2012,(4):117-120
任何理想信念都必须依赖恰当的"言说"才可以深入人心,化作道德自觉的行为。规训式言说不论是禁诫型、胁迫型、诉苦型,还是比较型、训斥型、建议型,本质而言就是道德的强制。而诗意言说是教育范畴道德意义本真、求善、至美的呈现,具有导引性、动力性、凝聚性、超越性等教育效应。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策略在于:设境兴志,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场;以诗言志,建构理想信念教育的共生性师生关系;比德喻志,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诗意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形式,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诗意言说的方式,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学习、工作、生活,从而自健其德的主体化、生活化、审美化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人们对老年教育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研究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老年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对"本质"的认识不深入、主观片面性和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老年教育本质进行探究,发现老年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社会文化中,通过培养人的方式使老年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而促成积极老龄化的教育活动,具有"协调转换性"、"终身教育性"、"毕生发展性"、"老年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逐步确立了以"乡村教育"为特色建设的文化主线,通过营造诗意校园,培育气质儒雅的乡村人;巧手编织梦想,培育开拓创新的乡村人;依托传统体育,培育身心健康的乡村人;开展综合实践,培育热爱家乡的乡村人。  相似文献   

10.
危机而“贫乏”的时代使个体的生存本质从遮蔽中诗意地彰显出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身体、精神双重的“寄居外乡”的现实生存处境中诗意地言说出人的本质的生存境遇:无根、短暂、无常的“寄居”─—而在“死”的彻照下,这“寄居”更是豁然朗现。彰显出的生存的本质痛苦渴求诗化,他们在一种“我一你”关系中诗化着。言说对象─—“思妇”及其自身从而诗化人生。消解生命的本真痛苦只会消解掉生命本真的诗意。古诗十九首作为本真之诗在诗意言说中彰显生命本真的存在情状并抵达人的生存的深层结构,人生的本真意义只能于此诗意言说中生成而为我们把捉。  相似文献   

11.
诗意精神是一种对接宇宙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超越精神、"民与物胞"的和合精神.培育大学生的诗意精神,需要传统诗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引导,公平教育作基础,全纳世界的意识作支撑以及诗意言说方式为手段.  相似文献   

12.
芒福德认为城市具有磁体、容器和文化功能。他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城市的本质和使命,认为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人成其为人。在教育意义上,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让人受更多的教育,让人性更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需要实现寻求"教育转向",并发掘城市建设中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以人的哲学为灵魂和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诗意德育是在接续中华诗教传统的同时,根据现实德育工作的时代诉求而建构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该成果以诗意为核心,传承民族诗教传统,依托汉语诗性本质,从诗化德育言说方式的角度探索提高学校德育科学性、艺求性的新途径,在发扬学生德性、建构原创造性德育理论、引领德育实践、丰富德育学科建设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哲学精神,更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全新理论。在现象学视域中,意义先于概念,存在大于本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宣言将教育引向体验之源,引向意义发生之处。同时,本文也展现了现象学的实践品性与教育实践性的契合。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现象学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学应摆脱传统教育的偏差,以便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用体验和智慧来探索教育之真。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此理论是教育诗意地栖居和诗意地言说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自然流溢。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从内部机制上看,教育创新话语的对象、主体和形式是在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中形成的,受到了教育体系内部权力结构的支配。从外部因素上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教育创新话语的生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教育创新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为突破象征主义和“伪创新”的困境,实践者需要明确认识教育创新的目的,平衡话语主体的权力关系,并按照“育人”的复杂逻辑言说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代表性“教育目的”现有三类:“人本位”、“社会本位”、“化本位”,从当代性看,这三类“教育目的”观正从冲突走向整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为了人,发展人,生成人。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一直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尊重生命作为尊重人的思想根源,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审视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尊重生命的教育,是"为人而教育"的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行为等,都应当从尊重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不仅是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的传递,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在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学校生成性文化和创新性文化的积淀。任何文化的延绵与繁荣,都要经过积淀、传承、创新。因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坚持科研引领、实践检验原则,走内涵发展、文化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客,从而对人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把握,借助于逻辑的力量,揭示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存在性教学是一种基于文化哲学背景的、关注教师和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教学,它倡导教学美学化、倡导理性批判.文化哲学主张,师生关系是一种"你"与"我"的存在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生成的、生活的人,其根本目的是促成个体生命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行动,个中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思维的误导.现象学开启了一条切近人之具体性的崭新路向.教育现象学通过其独特的运思路径、言说方式与行动策略,敞亮了人之"诗意栖居"的返乡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