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苟子说,人之为人,是因为人能说话。海德格尔在其所著的《通往语言的途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活着,所以言说着,苦说是生命的奉然状态。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口述时代、书写时代,现在正步入“超文本”时代,超文本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口语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曹毅梅 《文教资料》2006,6(16):40-41
“教师口语”课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是一种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发挥口语课的特长和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语言文字一般分为口语表达和教师口语两个部分。口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普通话的技能。它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授”、”解“.无一不借助于语言。老师的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种。教师如果掌握了口语文化.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能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提高教师语言文化水平.掌握教师口语艺术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职业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李如密认为,教学语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作为教育的手段,这种语言文化充满着“语言风采”、“韵律”、“婉丽”、“富于变化的表现力”等等,创造着心灵世界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够体现教师口语之美、展示教学语言之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王森  杨青云 《天中学刊》2003,18(1):110-111
在普通话口语技能教学和测试中,我们发现口语表达是师范学校学生的一个难点问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差,反映出他们存在着情绪、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一 学生口语表达的情绪障碍主要有四类:(1)文化拒斥情绪。有些学生常说讲普通话“不好意思”。这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多数初学普通话的学生身上。它不同于初次登台演讲时的胆怯,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方言是地域文化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让多年来习惯于说方言的人改说普通话,必然产生一种背离了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不适应感, 这可以说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的语言发展历程来看,口语的产生先于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同时,口语又与人的思维紧密相联。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只有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才能清楚明白。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敢说、爱说、会说”,是值得小学教师探讨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口语,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日益活跃、频繁,高质量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不力要求。“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标准》五大板块之一,按九年一贯的思路分四个学段提了出来。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层面去解读“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日益活跃、频繁,高质量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不力要求。“口语交际”作为《课程标准》五大板块之一,按九年一贯的思路分四个学段提了出来。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潮流。“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层面去解读“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9.
崔瑜 《吉林教育》2006,(4):43-43
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代,“一言”是可以“兴邦”的;今天,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被视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条件之一。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着想,就要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根据中高年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容易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围绕话题表达立场尚可,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开篇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地概括了语文科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新编一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口语交际”教材,在新《标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还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谈话能领会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学思潮论争史上,梁实秋提出了一系列观点长期参与论争。其实质源于他接受的白璧德的新人主义而形成的古典主义学观。梁产秋以此为依傍,正是当时西方社会呼吁“东方明救西方”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他思想中潜隐的传统化观的契合所使然,其目的乃是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只不过他没能清醒地辨析这种化选择在当时的东西方实际上是一种历史错位现象,由此而造成了他艺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学科框架的层面上,都市文化学的基本结构要素主要有五项:一是“都市”,这是都市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必须依托的“物质奈件”或“社会基础”;二是“都市文化”,在其最高环节上,都市文化即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文化模式;三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这是都市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典范形态与集中表现;四是“都市文学艺术”,这是都市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最直接、最重要的感性表现形态;五是“都市社会”,这属于“外部研究”,是理论解释、批判现实的自然延展。在方法论上讲,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方法论。在价值理念上,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理论是研究都市文化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有之,根据西方文化教育学派的观点分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过程",它与文化同时发生和发展。国外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组织文化到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校园文化到学校文化的演变。这种变化既是学校文化理论研究视角的不断调整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转向。  相似文献   

16.
中唐以后,中国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无论是新禅宗还是受新禅宗影响的新儒家都不再把"出世法"和"世间法"截然分开,"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入世精神成为唐宋以后中国宗教伦理的核心。江南地区不仅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工商文化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地区;而江南工商文化精神的形成正是受到佛教入世伦理的深刻影响。江南工商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工商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勤俭"、"诚信"、"忍辱"等成为江南商人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17.
王利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8):114-116,168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社会众生在茶事过程中寻求到的一种人生态度、精神境界和生活乐趣,也是高校可资利用的道德人文教育素材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相通相融.它的精髓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天人合一,物我协调"、"宽容和谐,宁静致远"、"怡情悦性,雅俗共赏"三个方面.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相关活动,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情陶冶、人际交往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化挑战 ,人类社会需要共同探索全球道德重建问题。《义务宣言》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儒家传统道德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两者包含着共同的道德思想“黄金规则”。要达成全球化时代的道德导向共识 ,不仅要发扬西方文化传统 ,而且要传承儒家思想文化 ,融汇东西方文化传统 ,寻求人类社会道德观念共识 ,迎接全球化挑战  相似文献   

19.
先进思想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三个代表”论是跨越时空等界限的科学结晶,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思想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三个代表”论揭示了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其跨化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先进思想化的跨化趋势更为明显。“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宝贵贡献,也是对人类明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时,就突显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共同的悲哀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就遮蔽了人的本真自我。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的生态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