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是理解老子哲学思想的关键,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思想的形成是从对自然的关注起步的。老子抽象的最高范畴——道——就是源于可以感知的大自然,"自然"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并贯穿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用"自然"将其学说建成体系,以"道法自然"为哲学的逻辑起点阐发了"自然"的宇宙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及社会政治观。  相似文献   

2.
老子创立了以"道"、"自然无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老子设教讲学,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对老子在教育理念、教学、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借以对当下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5.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见之于《老子》一书。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哲理、价值和智慧,营养过诸子百家,启迪过历代哲人的智慧。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陷逆境的柳宗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老子》作了较高的评价,从中挖掘出其积极"佐世"的思想。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看出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中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挥的清晰痕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论,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指出道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道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很广泛的一个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理念及自然无为的态度,使人们进一步领会"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有重大的价值力量。老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其"道"和"德"对各个行业都有重要借鉴价值。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秘书文化都需要来自老子思想的交融和启迪。在秘书文化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内,以"文"化人,激励和约束秘书行为,通过辩证性思考、"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慎终如始"的修为,实现老子思想应用于秘书工作的"道"。同时,在老子思想引领下,通过培育优秀秘书文化、创建学习型的秘书工作模式、构建秘书业务技能和道德价值体系等途径推动现代秘书行业的科学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卫沙 《考试周刊》2010,(48):235-235
老子的《道德经》文笔洗练、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哲理深刻,虽寥寥五千余言,却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思想内容。老子养生学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养生文化的影响深刻。《道德经》虽不是一部养生书,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本文主要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以啬养生"和"以静养生"四个方面讨论老子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时鹏征 《考试周刊》2011,(35):30-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五千言,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尤其是老子所持有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等观念,还有老子对婴儿的赞美,其中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义。在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美学意识。从"心斋"、"坐忘"到"无用之用",再到他对天地的赞美,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极其深厚的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庄子认为,人想要达到自由和美的境界,就要抛弃一切尘世俗想,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在当今社会,它们仍不失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现实教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哲人和思想家,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本文由"道"体到"德"用,从道的含义、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刚柔相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问题之一,老子对此有过系统阐述。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后来的人性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老子"道法自然"的人性论为中心进行分析,意在探求老子人生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38-40,4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