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台湾的学校包括儒学、书院、义学、社学和书院等,这些学校虽然由于清廷对台政策的消极而影响到台湾的教育水平,但是毕竟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华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完成了两岸理念的整合,其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政策不仅指对原住民的教育,而是包括了以社学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赐姓制度、剃发制度等三个方面。清廷的原住民教化政策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它对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朝(鸦片战争前)社学已经相当普及,本文以中原官学为基础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探:社学分布状况、教学内容与方法、社学的管理、社学还具有社会执法的作用、官办社学教育名人。对当前中小学普及和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志艳 《时代教育》2012,(7):268+270
"社学"之名早在唐代末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当时的社学乃是社团所立之学,并非后世所称的社学。然而社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是从元代开始的。在明,清两代社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学是设在乡镇或农村地区,利用闲暇,以农家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社学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研究古代社学对我们当前农民的职业教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学”之名早在唐代末年就开始出现,当时的社学乃是社团所立之学,并非后世所称的社学。社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是从元代开始的,在明、清两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学是设在乡镇或农村地区,利用闲暇时间,以农家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社学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研究古代社学对当前农民的职业教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志艳 《辽宁教育》2012,(19):91-92
"社学"之名早在唐代末年就开始出现,当时的社学乃是社团所立之学,并非后世所称的社学。社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是从元代开始的,在明、清两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学是设在乡镇或农村地区,利用闲暇时间,以农家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社学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研究古代社学对当前农民的职业教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施克灿 《学科教育》2013,(6):112-117
社学是中国古代较为特殊的初等教育机构,以原始资料尤其是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中丰富的教育资料为依据,对社学之起源与性质进行考述:社学萌芽于唐末,宋代社学开始发展,唐宋两代社学均属私立性质。至元代,社学得到官方认可与推广,社学开始具备“准官学”性,明清社学则成为既区别于地方官学,又不同于书院、私塾等由地方政府在社会最基层所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有着较强的官立性及地域性。社学作为一种官立性较强的初等教育机构,为传统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又与官学系统接轨,为近代学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泉州在元明清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指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社学,在这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元明清时期泉州各地社学的创办情况、社师的遴选、社学的教学内容、社学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对元明清时期泉州的社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清朝浙江籍官员在台湾建设中的奉献主要是平定叛乱,安抚一方;仁慈为官,关心民众;痛击海寇,利国利民;减免租税,温暖民心;廉能勤敏,善治冤狱;创办书院、社学,热心教育;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地方民族与汉族融合。清朝浙江籍官员能在台湾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有:清朝政府派大陆官员到台湾各地任职,履行国家主权;清代浙江经济发达;清朝政府对国子监学生入仕为官制度松动;浙江省与福建省毗邻,距离台湾地理位置近。  相似文献   

11.
一旧社学与新社学社学组织清朝以前已有建立。“佛山忠义乡志”载:“洪武三年(1371年)诏民间立社学。”“正统时,令社学补儒学生员,弘治十七年(1505)令府州县各立社学,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遣入读书。清制,直省府州县之大乡巨堡各置社学……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至二十岁以内有志学文者,均可入学肄业。”同治南海县志云:“嘉庆元年(1796)广东提学魏校大毀淫祠,令府州各立社学,广东社学之盛自此始。”此后社学普遍建立,单广东番禺县志所载即将近百个。广州府志、南海县志所载社学组织也很普遍。社有社长,由士绅公  相似文献   

12.
开办“番社学”提高台湾平埔族文化知识水平,是清政府“理番”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经康、雍、乾三朝的不断推动,平埔族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从而大大加速了平埔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并对平埔族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的农村教育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社学的性质和作用截然不同,战前社学是地主阶级的文教机构,其任务是“敦教化,厚风俗”;战后大敌当前,社学发展成为以农民为主体,包括爱国士绅,特别是地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工人、商人及妇女参加的群众性反侵略的武装组织。社学源于明初,原是封建士大夫教育、集会的场所;清初,成为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朝中叶以后被地主士绅控制,用来办团练,御盗贼,发展为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组成的武装机构。社学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杨超 《宜宾学院学报》2006,6(2):107-108
“良人”的词义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普通高中教材《文言读本》中发现,其上册《土番间乞食》对“良人”注释有误。我们对“良人”的词义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拟出了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明时期,泉州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事业繁荣,带来了书院与社学的方兴未艾.明清以降,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泉州地区完成的.在朱熹理学思想深化的进程中,泉州书院与社学发挥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传承文化。在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朱明王朝,蒙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对程朱学派传统理论窒息状态下的离经叛道。最典型并且对于我们今天最具启发意义的,当是王阳明在赣南创办的“社学”,以及他所作的“社学教条”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文为儿童启蒙教育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指导性规范。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为了剿匪平贼,他在军事征伐的同时,对所辖地区的少年儿童、"盗贼"及平民百姓等各种人群展开登坛讲学、设立社学、颁行乡约和十家牌法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教化民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一些县域的社学得以恢复和重建,以十家牌法为核心的保甲制度得以推行,乡约制度也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推广;后来这些教育实践活动被继承和传播开来,对后世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河北地方学校以官办的儒学为主,辅之以书院、社学、义学。儒学以学田为经费主要来源,规章制度较为完备;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则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也良莠不一。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都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