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要搞好科学教育,需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提升境界,减少盲目性。为此,要弄清科学的内涵、关注科学内涵的发展;要摒充狭隘的还原主义科学观,从多种角度揭示科学的内涵、本质并加以综合;要注意挖掘现代科学的文化内涵,认识它对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用来指引科学教育的改革,不能简单地采用"科学 人文"的方式;还要抓住重点,妥善处理好科学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是科学教育的灵魂,当代中国的科学教育必须确立传承科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就要丰富科学教育的科学文化内涵,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以传递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强调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构建基于科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体系,即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追求多元化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科学课程的科学文化内涵,构建融入式HPS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文化品位,注重建构与对话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科学教育是一种文化,这意味着它们建基于文化心性、且关乎文化心性之完善。正是西方的"外延心性"孕育、催生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外延心性"有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旨在追寻"生活真理"的"内容心性"又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我国科学教育在"西学东渐"以来425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文化危机占去了大多数时光。而从危机中崛起是我国科学教育21世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当前学界较有代表性的科学文化观点和科学教育的定义。在此前提下分析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本质,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实践的影响,科学方法实践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进而指出教育文化、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旨在对当前的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深刻内涵,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以科学的制度保障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科学的方法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以科学党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科学文化是由于科学产生、发展和传播所形成的,是人类最优秀文化之一。科学文化既是都市文化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文化制约,我国对科学文化认识不足,科学教育长久以来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使得我国都市文化中科学文化失衡。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要利用都市科学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都市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蒋华  邵晓枫 《职教论坛》2012,(10):30-33
繁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也是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社区教育在繁荣民族文化上,包括继承、传播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发展、超越传统民族文化两方面内容;社区教育在繁荣科学文化上,包括确立科学的内容、价值体系、管理体制及方法等方面内容;社区教育在繁荣大众文化上,包括以社区居民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要、以社区居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不仅肩负着科研责任(学术责任),而且还肩负着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所赋予的文化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球科学的文化责任。其一,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和智慧引导平台;其二,地球科学文化可以为13亿中国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上层次、上高度;其三,地球科学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的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加强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师范的科学教育不能以功利主义为指向,仅仅把科学作为现成的、有用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教给学生;而应以人文化为指向,仅仅把科学看作人类的精神文化,重视科学对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认识科学。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其价值在于实现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北京十一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十一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建设与具体文化建设,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办学精神、学校成员的发展现和高素质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素养是培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重要基础,是个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本文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导,通过对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历史梳理及国际比较研究,提炼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素养内涵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时代性等四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科学素养结构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科学探究三大关键成分。在我国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应从系统把握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入手,高度重视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寻求有效的科学探究教育模式,同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的科学素养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发展定位欠准和校园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等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总体规划不系统、人文氛围不浓厚和传承发展不持续等问题。需要通过找准发展定位,强化人文底蕴,加大建设投入,以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高校要切实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把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放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面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教育思潮,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实任务。以廊坊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为例,从社区文化建设认识、受教育程度以及社区文化建设投入等方面,具体分析廊坊市的社区文化特色,以期为社区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与之相适应,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被赋予全新的内涵,民办高校要重视将公寓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与有力突破点,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公寓文化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内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兴文化,是包含如公寓设施、审美情趣、精神思想、道德标准、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可以说是具有多元素、多层面的有机载体,因而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本文通过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内涵与特点、现状思考与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通过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对于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深刻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性,正确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要正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长期矛盾,认识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度缺陷,警惕教育发展中的"低水平"和"高水平"均衡陷阱,了解我国社会教育流动的新特点;要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均衡发展观,重点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科研文化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困境,提出学校科研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及建设学校科研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也同样面临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问题.高等学校如何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涪陵师范学院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中,总结出高等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树立科学定位观、效益观、质量观、人才观、政绩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