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读书     
惟书有色,艳比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徜徉书海,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艳丽,宋词的俊逸——观沧海,望星空,明月清风,杏花春雨,大江东去,铁马金戈,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残荷冷雨,优雅淡远,斗室之间,书香弥漫。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寓于心也。古人曰:书中日月  相似文献   

2.
看了贵刊第 7~ 8两期所刊登的对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质疑和正误 ,我深感佩服。既佩服撰稿指点教材的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事们 ,更佩服贵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师 ,不惟上 ,不惟书 ,不畏权威 ,惟从实 ,惟认理。这需要多么大的胆略和气魄呀 !历史教学刊物中有《中史参》是中国中学历史教师之大幸 ,更是中国中学教育之大幸 !《商榷与正误》:不惟上,不惟书,不畏权威,惟从实,惟认理@于友波$山东文登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相似文献   

3.
快乐读书     
<正>惟书有色,艳比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徜徉书海,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艳丽,宋词的俊逸——观沧海,望星空,明月清风,杏花春雨,大江东去,铁马金戈,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残荷冷雨,优雅淡远,斗室之间,书香弥漫。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也。古人曰:"书中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惟书、惟师、惟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刑赏论     
曾巩 《中文自修》2011,(1):13-15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相似文献   

6.
有专家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努力做到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真才实学地教学生,真知灼见地感染学生。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有些整天惟书、惟权、在课本和试卷中挣扎着的老师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工作了这么多年。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个教“书”的机器。而压根儿感觉不到一些名师所谓的“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的境界,觉得“人如其课,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在均衡发展的内涵上,表现为“惟书、惟上,不惟实”的本本主义;在均衡发展的原则上,表现为机械、僵化、“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在均衡发展的策略上,表现为守旧、应付、“等靠要”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8.
书滴     
《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冢……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书滴又名水滴、水注、砚滴、研滴、滴子等,是供磨墨时在砚池中注水的一种蓄水工具。在书具中,书滴虽非不可或缺,却较文镇、笔格之类更为重要。所以,书滴早就被文人置于书案。  相似文献   

9.
人生舞台,风雨沧桑,喜怒哀乐,罄竹难书。惟对人生真谛,在生命苦旅中有所了悟。特书之以供醉浸在玫瑰梦中的人士,思考玩味。  相似文献   

10.
王用钊 《陕西教育》2002,(10):23-24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以相对固定的班级为教育对象.一个教学班中,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爱好、志趣是否一样,一律由同样的教师讲授同样的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来说惟书、惟师、惟上,思维形式比较守旧,与基于知识、注重创新、注重个性、注重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极不适宜.因此,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目前普通高中如何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氵恬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3.
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为苦事累事,同时,也是雅事趣事。陆放翁诗云:“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诚然,不见得人人嗜书如命,但谁也不可否认,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了书与读书。 读书,是人类远离野蛮愚昧的末班车。一旦漏乘,便往往注定只能在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惟书、惟师、惟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生疑发疑,激发创新意识“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生疑、发…  相似文献   

15.
宋代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为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与珍惜的财富。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相似文献   

17.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18.
当代仍旧有一部分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惟书"、"惟师",缺乏质疑精神。质疑精神的匮乏,首先是因为他们缺少"问题意识"。这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要打破思维定势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必须从改善教育环境,尤其是建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开始,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必要的思维方法或技巧引导。  相似文献   

19.
惟书有真乐的韩驹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惟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对比。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借阅抄书的宋濂宋濂,明朝著名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也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经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批注读书的列宁列宁酷爱读书,…  相似文献   

20.
也说“陈言”宋丽茹我这里要说的“陈言”,是在历史上至今尚无确解的“惟陈言之务去”的“陈言”。“惟陈言之务去”,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关于做文章的著名论点,也是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见于《答李翊书》。青年作家李翊是韩愈的学生,也是韩愈的侄女婿,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