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佰东 《孩子天地》2016,(6):99-100
在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喜欢"模板"式的答题方法,老师也倾向于这种教法,这种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但是,模板有利,亦有弊,如何正确看待语文的"模板式"思维,要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尴尬的语文教师可能不少语文老师都收到过这样的投诉:数理化老师说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历史政治老师说学生答题时书写极不工整,语句不通顺,病句太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无言以对!难道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不是语文学科应该负担的责任吗?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考试的阅读量不断加大,题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风格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唯一的选择。这种不断追赶教学进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老师们因此身心俱疲。而反观学生考试答题的状况,可谓“年年岁岁错相似”,每一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学生面对同一类题仍有反复“栽跟头”的现象。何以至此?笔者以为,我们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点儿“反刍”思维、“反刍”艺术。  相似文献   

4.
束手与解缚     
现在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堂,从起始年级起,差不多也同数理化学科那样,同步训练、单元训练猖獗,语文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就是作题,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差不多就是教科书,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差不多就是课堂,最后形成的所谓"语文能力"差不多就是答题技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给学生的各种训练题,其水平低于中、高考试题的水平,请问,大量的低水平训练能形成高水平吗?况且,即使是获得了一定的答题技巧,甚至得了较高的分数,其代价是破坏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语文学习引上歧途,甚至于走火入魔,值也不值?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作题来提高语文水平的对策正确吗?我们觉得,这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事实证明,我们做教师的容易先入为主地、"职业"地认定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某某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先束缚了自己的思想,然后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相似文献   

5.
李玉芳 《新疆教育》2013,(10):54-54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教室是老师的“一言堂”,讲台是老师的个人舞台,任意挥洒,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长处,那就是便于掌握。但长久以来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主动,语文在其眼里就是认生字词,划段落,找中心思想,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这种学生不愿听,老师不得不讲的困境了。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语文成绩。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迎来新挑战,即老师不仅需要保证原有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需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老师培养的重点与核心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的审美教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这一问题,对学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展开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缘由 我听过不少语文课,常见一些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出示课件,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呢,一边听,~边看,往往心不在焉。殊不知,这些教师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就是对语文教学实行三包,即包教、包学、包会,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去替代学生的劳动,替代学生学语文。于是乎,老师讲语文,学生听语文,老师讲得满堂精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用心良苦,学生语文水平原地踏步。以至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学习大多数不过关,一直持续到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学生只是听,没有语文活动,这等于没有学语文。学生没有学语文怎么可能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我们要大声呼吁:语文老师要做真正的语文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好语文。具体来说,有三层意思:学生学语文,真学语文,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8.
<正>读了李光烈老师的《让学生爱上语文》,心中很有感触。我想,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学习,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李光烈就是一位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9.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高考重要科目之一,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语文老师讲解高考试题时过于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传授,学生研究高考试题时过于关注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对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和解读仅限于提高成绩,忽视语文试题的美。本文以研究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为出发点,探寻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语文就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鉴赏、体验美,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人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要营造引人入胜、生动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老师寓情于教,使学生寓情于学,在紧凑、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使教学成果更高效。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值得语文老师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就是要学生感兴趣、用心读、用心体会,进而把握节奏、内容、情感。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2):38-3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成绩提高却很有限,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该如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本文尝试从教师个人魅力、课堂导入设置、教学模式多样及规范答题技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与语文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关系,指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或多目的论都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与语文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关系 ,指出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或多目的论都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如何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毅兰 《师道》2013,(4):33-34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老师仍停留在"小语文"教学上,认为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是嚼碎教科书上那二三十篇课文,把书本的课文教"透",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其实不然,只是依赖课本的的语文教学是狭窄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也就是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投入更小的精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热爱语文,更好地学习语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热爱语文"。这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话题,可当我们反思语文教学时,却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嘴上说的多,落实到行动中的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成绩不理想。那么,语文教师究竟如何让学生重视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这就需要老师在各项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自觉重视语文学习应是第一位的,并且要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20.
刘全明 《现代语文》2014,(1):123-124
袁微子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那么,什么是“语文基本功”呢?语文基本功就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质。为什么“训练”昵?叶圣陶先生说:“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