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在世界莎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以唯物主义为武器,把莎作放到历史发展和阶段斗争中去考察。肯定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但是,苏联莎学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简化的应用于莎学研究的特点,中国莎学研究受到俄罗莎学特别是苏联莎学全面,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塞·布拉德雷作为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莎评家和浪漫主义及维多利亚莎评的集大成者,传统上被认为是性格分析的代表人物.不过,在20世纪莎评的发展中,历史主义莎评和形式主义莎评阵营中的许多莎评家都通过反对布拉德雷的性格分析来阐述自己的批评方法;同时,布拉德雷也获得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批评家们甚至在他身上发现了新的莎评方法的踪影.布拉德雷就这样在争议中融入了20世纪莎评.  相似文献   

3.
在莎士比亚评论领域,解构主义并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批评阵营,但却为其他莎评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莎士比亚评论越来越明显地带有"左倾"政治色彩,解构主义莎评也顺势从单纯的文本批评向政治批评过渡。著名莎评家泰伦斯·霍克斯对《哈姆莱特》的解读就是这种过渡的典型案例。霍克斯先对《哈姆莱特》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构,但随即转向对历史上一位著名莎评家的政治立场的解读,这看似不连贯的逻辑背后正体现了解构主义莎评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教会文化之间文化精神传承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开始以更加客观而且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莎剧,尤其是开始关注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莎剧中的圣经原型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在国内取得的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在展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经原型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的同时,也为人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17、18世纪,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评论家大都以古典主义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评论莎士比亚的作品,莱莫、德莱登、约翰孙、伏尔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主义莎评的特色,同时又显露出古典主义莎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通过对其评论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评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莎剧破坏三一律、得体原则的指责和对莎剧缺乏道德目的的责难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有助于更加理性地感知古典主义莎评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研究中存在的因袭陈说、主观片面、脱离实际(时代、作家和作品的实际)、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等谬误和弊端,指出其原因在于对前苏联莎评无批判的吸收和外国文学评论界的积重难返。文章对整个莎士比亚研究也多所涉及。  相似文献   

7.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8.
何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03-10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梁实秋和朱生豪是我国最早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两位翻译家。文章对两人译莎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而萧伯纳的莎评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通过对萧伯纳的莎评作简要的梳理,以实例来说明萧伯纳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所持态度不同于多数莎评家。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建立了一种本文化的历史观,强调本文的意识形态特征。这两种批评的最一般模式:社会存在被移置进本文,通过移置化的具体本文与移置化的大社会语境之间的互本文化分析,意义被凸现。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学研究认为,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坛不可逾越的丰碑,其作品具有普适性和纯艺术性。事实上,莎士比亚的神圣化与英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帝国意识的兴起与后帝国时代民族身份的失落等密不可分,其间蕴含着复杂的文化权利关系和深刻的意识形态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斯珀津开创了20世纪莎士比亚评论中的意象批评,对莎士比亚研究影响巨大。她不仅详细梳理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象,而且还指出这些意象有两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兴趣,甚至作者的生活经历;第二个功能是为戏剧提供背景、传达剧作的氛围和情感。前者由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般意象来承担,后者则由每一部剧作中的主导意象来完成。斯珀津对意象的第二个功能的研究影响深远。不过,由于研究方法和自身观念的局限性,斯珀津的结论也往往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14.
莎翁罗马剧《裘力斯·凯撒》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涉及戏剧种类划分、主角界定、政治意图归属等方面。援引文化诗学批评策略解构其"雅努斯面孔",或可为进一步探索莎翁戏剧的文化内涵提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In the current government's ‘Great Books' approach to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ish lies an apparent desire for all school students to benefit from access to a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 where compulsory knowledge of Shakespeare and other canonical writers is in itself assumed to be a transformative and democratising process. With reference to qualitative classroom-based research focusing on year 9 and 10 students' experience of Shakespeare at Key Stage 3 and Key Stage 4, this article questions that assumption. Drawing on classroom and interview data from two London comprehensive schools, it suggests that for many students it has been an experience that serves to exclude, a reproduction of existing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Ultimately, even in classrooms where teachers attempt to construct Shakespeare pedagogically as ‘active’, the process of reading may remain a passive one, where textual meanings are ultimately almost entirely mediated by teachers, mindful of ensuring all students are afforded ‘access’ to the tex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hakespeare’s iconic status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text thus remain largely intact, a disabling process for som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6.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8.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3-4):182-187
In continuously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ronts simultaneously, the step-by-step realiz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revolutions is the primary focal point of the general lin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Launching criticism of bourgeois academic thought is a link in the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revolution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t is only by thoroughly criticizing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the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that the proletariat at large and the young intellectuals can rid themselves of their superstitions, completely liberate their creative energies, and develop the lofty communist traits of thinking, speaking, and disagreeing fearlessly. This kind of criticism of the bourgeois intellectuals will be a more thorough revolution of the self than criticisms of ideology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the past have been.  相似文献   

19.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结句,评论家认为有"诗意脱节"、"逻辑晦涩"的不足。但从形式逻辑分析,该结句的逻辑内涵和诗的结构意义对构建完整的全诗风格、表意结构、情绪渲染、商籁诗戏剧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