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体能在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中具有主导与核心的作用,与运动员各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技能水平、物质储备、代谢水平等均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体能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形态结构符合三级跳远运动项目的要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机能特征表现为白肌纤维含量和ATP-CP含量比较高;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和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的结合能力比较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将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以及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尤其是后程加速能力、三跳间水平速度的保持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也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以及起跳等重要技术环节上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三级跳远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能力要求极高,技术的好坏决定了其运动水平。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谢荔梅和德国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为例,分析了这9名运动员跳出最好成绩跳次的倒二步步长、三跳比例、速度、角度等技术特征,认为:现代女子三级跳远已经形成了"速度——平跳型"技术风格,快速的助跑和强大的跳跃能力是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谢荔梅倒二步的速度、摆动速度与幅度需要加快,减少着地角度或许是其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作为研究内容,结合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资料,试图找出影响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技术的因素所在。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着地角与躯干前倾角普遍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弯曲程度较大,髋角偏小;起跳腿膝关节的蹬伸幅度小,缓冲时间较长;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起跳脚表现出"着地角大于起跳角"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世界与中国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助跑速度及三跳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助跑速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我国运动员在助跑向起跳过渡的最后阶段,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过大,起跳时垂直速度增加较大,水平速度的损失较大;国外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出手初速度比国内优秀运动员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中前8名运动员为样本,采用比赛现场摄像与图像解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助跑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技术主要特征表现为:(1)助跑距离和步数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固定模式;(2)助跑的最大速度、起跳前瞬间速度与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3)最后一步的摆动腿摆动不够积极主动;(4)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助跑最后两步的变化幅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技术的生物力学指标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三级跳远成绩的提高与单足跳的水平速度、单足跳的距离关系密切,结合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现状提出了一些训练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摄像、录像解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2000年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中,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各跳起跳时着地动作的特点进行研究,同时从力学角度对着地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为今后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子三级跳远曾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近年来,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困难局面。要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找出科学的方法。跨步跳是三级跳远中最关键的一跳,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技术优劣对三级跳远成绩影响最大,也是衡量三级跳远技术的主要标志。试图从三级跳远的跨步跳技术特点出发,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运动学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寻找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此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跨步跳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分析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对提高我国该项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宜兴站暨亚洲田径公开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比赛过程及比赛结果进行一定的逻辑学分析,以期找出在女子三级跳远运动中存在的训练、比赛控制、临场发挥等方面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点高速录像(250帧/s)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重心速度和起跳幅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比国外优秀运动员大;水平速度损失率大是制约我国三级跳远成绩提高的关键。起跳蹬伸摆动动作消极,起跳幅度比国外优秀运动员小,不能有效地提高腾起初速度,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与调研、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构建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和专项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1)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由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和专项跳跃3个层面,助跑三级跳远、立定跳远等5个要素(评价元)构成;2)建立了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成绩的预测模型;3)制定了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的综合评价标准。为教练员确定训练重点、科学诊断运动员专项素质发展水平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级跳远技术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技术环节存在不可颠倒性。就三跳而言,三次起跳技术相互关联并直接决定了最后的总成绩,所以对三级跳远技术的深入研究是充分、合理发挥人体潜能的条件,也是人们对三级跳远技术的认识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通过对世界顶尖级运动员三次起跳技术分析,揭示近年高水平运动员起跳技术现状和特点,为我国运动员改进技术找出差距原因,提高起跳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国内外部分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所采用的技术类型及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绩在15m以上的优秀运动员大多以均衡型技术为主;与国外相比,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取得个人最好成绩年龄较小,年龄稍大成绩则出现下滑趋势,整体的运动生涯短暂。因此,我国应调整技术类型,多采用平跳型技术;在运动员较早取得个人最好成绩的同时,保证大赛事的参与次数,以不断完善技术动作和延长运动员生涯。  相似文献   

15.
三级跳远中速度与三跳比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速度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充分去探索和开发可能从中获得的益处.因此,怎样的三级跳远技术即三跳比例才有利于远动员速度的最佳发挥?成为了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对班克斯、康利、爱德华兹等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三级跳远技术,从诸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求从中找出答案,并试图为今后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析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世界20名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男运动员的技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三级跳远技术由最初的自由式跳法发展到高跳型,又由高跳型发展到平跳型,现在又出现了平跳型向速度型方向发展的趋势.速度成为三级跳远的关键环节,即三级跳远运动员须具有很高的助跑速度、上板速度、动作速度、跳跃速度.因此,三级跳远的训练应当把速度正确合理地运用于技术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运用高速摄影等方法对女子大学生三级跳远技术进行研究 ,并与世界优秀选手技术进行对比 ,分析了女子大学生三级跳远的关键技术和机械能利用问题。结果表明 ,大学生三级跑远的助跑速度及机械能的利用率与优秀选手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8.
以奥运会、世界锦标赛跳远、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对决赛过程中成功率、各轮次最优成绩的频数、有效成绩的稳定性(变异系数)等反映跳跃远度项目竞技表现过程稳定性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率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前3轮成功率相对高于后3轮,三级跳远的成功率普遍高于跳远的成功率;男子跳远运动员最优成绩较多的是在后3轮创造的,女子跳远运动员最优成绩大多在前3轮创造的,且统计检验的结果非常显著,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最优成绩多在前3轮创造;跳远运动员前8名有效成绩的平均变异系数差异不大,三级跳远前8名有效成绩的平均变异系数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但该类项目总体稳定性较好,跳远比三级跳远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