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新 《英语广场》2023,(22):55-58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95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海”的意象贯穿整部作品,本文具体分析“海”的隐喻含义。研究发现,从隐喻的角度来看,相同的源域“海”可以代表不同的抽象概念,如仁慈、残酷、女性力量、光明与希望、宽容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工人作家邓刚以他特有的气派,写出了一系列作品,愈来愈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上海文学》八三年第五期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被公认是邓刚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在评论这篇作品的时候,大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迷人的海》和美国现代文学大师海明威的著名中篇《老人与海》,有着许多可以进行比较的地方。关于这两部作品可供比较的基础,刘乐群同志认为,它们“同样以‘宽广’的大海为背景,以向海中捕捞为情节,以现实描绘和寓意象征的融合为手段,反映出了坚强不屈的  相似文献   

3.
遗失的海     
大海是蓝色的,深邃的蓝,忧郁的蓝。——题记 从小时起,我就开始向往大海。记忆中第一次知道关于大海的故事是《海的女儿》,美丽可爱的小美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变成了泡沫,坠人大海。于是我有了“大海很美”的意识。那时的我还太小,小到认为大海是公主与王子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读过邓刚《迷人的海》,①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②这两部作品无论在叙述方式、结构、人物塑造,还是在背景描绘上,都有某种共同点.不能不说《迷人的海》是受《老人与海》的影响的.但两位作家,却通过两部结构、人物、背景相似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各自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作品独特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作者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中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雄狮和小男孩深刻的内涵。本文对文章主人公及部分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老人与海》的象征因素,进而得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启示。  相似文献   

6.
浩翰无垠、汹涌澎湃的大海,是生命的最初发源地,也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从古至今,大海的波涛激荡着中西方无数诗人作家的生命情怀.与中国文学相比,西方文学中的海.更显得贴近人的现实生活,呈现着多姿多彩的壮丽风貌.本文试描述西方海文学的大致发展线索,以期为中国文学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范美玉 《考试周刊》2009,(24):24-25
《古舟子咏》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海,作为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古舟子咏》中的海意象所蕴舍的三重含义,即“命运”意象、“上帝”意象及“慈母”意象,以期揭示诗篇所浸染的思想魅力,并获得新颖且发人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神话意象上考察,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这一神话意象后来流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主要民族中并借助置换变形衍生出近现代欧洲艺作品鲁萨尔卡、温蒂娜等艺术形象,她们共同揭示了这一神话意象在经历人有意识的再创作之后成为一种通过对意象中包含的关键母题“下凡”和“归仙”的阐发,从而表达再创作基于自身生活经历追求心目中至美理想和永恒的情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9.
简·里斯 (Jean Rhys)的代表作《藻海无边》在诸多叙述方法中 ,象征性意象的设置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作品描绘了从飞蛾扑火到人扑火 ,从藻海无边到苦海无边 ,从丧失家园到丧失自我等象征性意象 ,使整个作品浸透着浓厚的幻灭感。这些意象在塑造典型和揭示主题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明威的代表性作品,《老人与海》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上的巅峰。《老人与海》作品做了生命发展实际含义的诠释,提出了英雄主义的赞颂,为之后英雄主义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12.
冯秀茹 《文教资料》2006,(18):45-46
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她是当时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她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其中《爱玛》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通过对爱玛的描写,对海伯里上层社会中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批评。除了对海伯里上层社会中自以为是进行了描写,简·奥斯也对海伯里上层社会从自以为是走向教养表露了希望。  相似文献   

13.
我爱海     
耳旁是经典歌曲《大海啊,故乡》,使我对海的向往充满着浓厚的梦幻色彩。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也给了我无限遐想,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接触到"海"这个词。接下来的接触也逐渐频繁起来,高尔基的《海燕》、普希金的《致大海》……看了这些关于海的文学作品,我也对海产生了一种浓浓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中包含了海神、命运女神等神话原型形象与意象。本文从神话原型入手,寻找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意象,在作者对于传统的运用与反叛中分析作品的现代主义主题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成功塑造了一位顽强不屈的渔民形象,其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却拥有高超的捕鱼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了已捕获的大马林鱼和凶猛的鲨鱼群展开了一场激烈斗争。这部作品让海明威获得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项。本文着重对本篇小说中的桑迪亚哥、大海、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等几个重点意象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深入阐述了其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是美国迷惘文学的代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老人与海》,关于海明威和其作品《老人与海》的研究有很多,笔者主要对《老人与海》中所表达出的英雄主义进行探讨解读,以期能够引起读者关于作品英雄主义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范小燕 《文教资料》2012,(33):118-120
约翰·班维尔的作品《海》在2005年荣获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该作品由主人公莫顿叙述自己的一生,围绕记忆、梦境、死亡与爱的主题对人生、对自我进行了反思。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与虚无交错的梦境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毛燕靓 《文教资料》2014,(36):100-102
"疯癫"意象作为一个标志性元素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中,而"疯女人"形象的塑造又加入了性别元素,使这类人物形象愈加类型化,日渐形成一个包孕丰富的形象系列。本文以《金锁记》与《藻海无边》的同异比较为主干,结合其他同类文学作品,试图梳理、剖析社会对"疯女人"的鉴定标准及造成女性癫狂的内外因素,以概括中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系列的内在共性,以及文本中"癫狂"所起的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拿起了《海的女儿》这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在故事的结尾,小人鱼由于没有得到王子的爱,她将变成泡沫永远地消失在大海里。唯一能拯救她的方法就是把尖刀刺进王子的心脏,让王子的鲜血流到她的双脚上。这样,  相似文献   

20.
《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的女儿》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有着最强的代表性,文章所呈示的多种解读可能,说明其内涵的硕赡丰厚;不同的读者对其产生不同理解,证明其确具足够的文学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