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拉和电脑     
安拉的父母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安拉,今天我要参加一个会议。”爸爸在电话里说,“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找邻居特威哥太太。”“安拉,我要接待一个重要的客商。”妈妈过了一会儿也打来了电话,“你自己将菜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知道了。”安拉大声答道。又是一个人呆在家  相似文献   

2.
今天,读了胡锦涛爷爷为全国人们提出的“八荣八耻”之后,我受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八荣八耻”中的第四条:“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我深有感触。最近几天,我常常在电视、报纸里看见,有一些年轻人,学历不浅,但他们整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到外面去找工作,就呆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让自己父母  相似文献   

3.
假如,我是一条小鱼的话,生活在一个狭窄的鱼缸里,过着没有主见,没有思想的生活。在这个鱼缸里,我无法再呆下去,因为里面缺少“氧气”,没有自由,我实在无法呆下去。我多想回到那广阔的大海中,和其他的“小鱼”一同玩耍,那才是我梦寐以求的家园。我每天必须做很多事情。在学校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我不能出去玩,要坐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漫画     
吹牛部队驻扎在北极圈内。一个老兵说:“这里根本不算冷。我在阿拉斯加呆过,那地方才冷呢!连炉子里的火都冻住了,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算什么!”另一个老兵不服气,“在我呆过的一个地方,讲话时,话一出口就冻住了!这样一来,我们只得把冰冻单词放在开水里融化,才能理解命令!”  相似文献   

5.
小时侯,当父母外出将我独自留在家里时,他们总会叮嘱我:“记住.谁按门铃都别开门,我们都有钥匙。”那时的我总是牢牢地记住他们的话,乖乖地呆在家里,即使门铃响了,也仿佛与我没有丝毫关系,仍然继续手中的事。天真的我无条件地服从了父母的口谕,因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就应该而且必须完成父母所交代的每件事。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一种“惯性”。  相似文献   

6.
四、期望父母莫把“开饭”当“开庭”晓民(初二男生14岁):我对父母的期望只有一个——别再把“开饭”当“开庭”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们家开饭的时间,就变成了父母对我“开庭审讯”的专用时间。这几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白天父母上班我上学,晚饭后又是父母给我规定的温习功课的时间。所以,晚饭时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交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一番对我学习、与同学交往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讯式”的询问。稍有不如他们意的地方,轻则给我上起“思想政治课”,大讲特讲一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之…  相似文献   

7.
嘿,大家好!我是一滴小水珠。我的家在云层里,那里有我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我们都有着晶莹剔透的身体。一天,我们在家里呆腻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告别了父母,兴高采烈地从云层里往下跳。没想到一阵风吹来,大家被吹散了。“唉,只好单独旅行了!”突然,只听“叮咚”一声,我掉进了一条小河里。在这儿,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大家手拉着手欢呼雀跃地向前奔跑,跑了很久也不觉得累。忽然,一阵嘹亮的歌声传入我的耳际。放眼望去,我们已经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尽情地饮水,我的伙伴们急忙围在它们的嘴边,…  相似文献   

8.
直面高三     
【活动思路】 “上了高中,压力好大,上了高三,压力更大。父母的期望不能辜负,老师的耳提面命令我招架不住,同学明里暗里的竞争也让我不敢稍有放松……”的确,高三一起航,压力无处不在,它充斥在空气中,弥漫在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学生:高三了!明显加快的节奏、题山题海的轰炸、父母的唠叨与担忧、老师的督促与叮嘱、身体的疲劳与倦怠、内心的焦虑与恐惧……这种种的压力让学生一提起高三就“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9.
爬山     
今年暑假,我去了妈妈上班的地方——吉安。我每天呆在房间里很闷,于是妈妈对我说:“要不,你早上和席叔叔去爬山?”我一听,心头一喜,连忙说:“我去!”  相似文献   

10.
我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夜晚。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平稳飞行,我意识到自己离熟悉的故乡越来越远。这时候,我有些恐慌,甚至开始怀疑:去那遥远的枫叶之国,究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还是为了父母的期望。果然,抵达多伦多不久,我就陷入“沦落异乡”的苦闷之中。父亲的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将我接到预先安排好的住处,三言两语交待完就走了,丝毫没有给我留下“叔叔”应有的可依赖感。呆望着窗外空旷的街道,我觉得自己像银河系中的一颗浮尘,渺小极了。还好房东是台湾人,在我发呆的时候,他过来和我说了一会儿话。那些话就像一套事先编排好的心…  相似文献   

11.
阿林懂事时,只知道自己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自己从哪里来的,父母是谁,一无所知。孤儿院是一位商人开的,孤儿们都叫他董伯。孤儿院里的孤儿时不时有人被领养走,又时不时有新的孤儿送来。为此,董伯每年都要对孤儿院投入不少钱,而政府对孤儿院的补助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只花钱不赚钱的事,许多人对董伯此举感到不解,每每问之,董伯总是说,我有我的道理,以后你便知道了。阿林是在孤儿院里呆时间最长的孤儿,还读上了书。阿林10岁那年,实在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便怯生生地问董伯,“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父母是谁?”董伯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2.
秀字遇难记     
我的名字叫“秀”,大家都喜欢我,因为我组成的词语都很棒,如清秀、优秀等。一天,我在字典里呆厌了,就偷偷地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那天,教学的课文是《父母的疼爱》,我让学生结合课前采访,畅谈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亲情。许多同学都自豪地讲了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又是如何感激父母、热爱父母。可轮到沈燕冰同学的时候,她却一脸严肃地说:“妈妈说我是个呆婆。”我忙开导说:“你妈妈可能是跟你开玩笑的,你怎么可能不是妈妈的宝贝呢?”可想不到这孩子哭了,她提高声音说:“我第二次问妈妈的时候,妈妈还是这样说的。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曾有一个中学生写下过这样几句小诗:“我丢了,丢在了如山的书堆里,丢在了如河的墨水里,我问我自己,我在哪里?哦!我已找不到自己……”看了这首小诗,父母们该反省什么呢?我们是不是也把孩子丢了,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否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实现父母期望的工具。如果您说不是,  相似文献   

15.
我的名字叫“秀”,大家都喜欢我,因为我组成的词语都很棒,如清秀、优秀等。一天,我在字典里呆厌了,就偷偷地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石兵 《家教世界》2011,(6):10-10
"老天,我真的迷路了!"在莫桑比克与南非边境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和父母失散的12岁男孩亚历克斯绝望地哀嚎。亚历克斯不敢再走,他呆在原地等着父母回来找他。天渐渐黑了,  相似文献   

17.
《南昌教育》2006,(7):61-62
“父母期望太高给了我太大的压力。这次我肯定考不上大学,父母一定很失望,我十分惭愧……考完试我准备去创业……”  相似文献   

18.
精彩话吧     
1.每逢妈妈凝望窗外,或是稍稍呆一呆,我就过去呼唤她,摇摇她的手臂,说:“妈妈,你怎么不动了?”2.“爸爸带你去兜兜风,傻小子!”我兴奋不已,一下子跳上了车,高兴地抱着爸爸的腰,铁马般的摩托车飞似的冲向前方。3.“咳,你呀!”爸爸放下手中的棍子,说:“这下可好,放虎归山啦!”点拨视窗这几句中的提示语里的动作、表情与说话连在一起写,你可以分别看出女儿对妈妈的爱、父子俩的高兴劲儿、爸爸的无计可施。4.“我一定要回去,不仅要看看父母,看看朋友,更要看看日新月异的祖国。”点拨视窗只要看了说的内容,你已经被说话人的爱国心所深深感动了,似…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妈妈整天唠叨,快把我逼疯了,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但又不能不学,我快要崩溃了。”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问:壮壮5岁,是个文静的小男孩。他从小就很乖巧听话,不像别的男孩子那样打打闹闹,喜欢和女孩一起玩过家家等的游戏。我想知道壮壮的行为是不是正常,会不会太女孩化?广东广州壮壮妈妈答:看了壮壮妈妈的问题觉得很有意思,先不分析壮壮的行为,倒是想先谈谈做父母的“育儿期望”。所谓“育儿期望”,就是父母对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期待和愿望,简单地说就是父母脑子里“理想孩子”的形象。每个父母都按着一定的“育儿期望”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有意思的是,父母的“育儿期望”并不是清晰而明确的,而且常常会有矛盾,比如:在前面一个问题中,昭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