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存的2800多首梅尧臣诗和800多首欧阳修诗中,梅欧分别有42首和30首戏谑诗.梅欧前后期戏谑诗各自显示以诗为戏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人文化气息.梅欧戏谑诗有其独特的诗学价值:一是"诙嘲笑谑"与娱乐功能的充分体现,二是以生活为诗的重要呈现,三是对儒家"游于艺"思想的实践,四是戏谑诗的游戏性就是一种游戏哲学.  相似文献   

2.
梅尧臣诗以其独特成就,在唐诗盛极难继的背景下多向开启了宋诗的道路,被欧阳修誉为“穷者之诗”与“平淡之诗”。文章就其“穷者之诗”的内容特色作了具体深入的剖析,具体表现在:忧思感愤,关注国计民生;穷居隐约,深切表达人伦真情;放浪泉林,细致刻画山水清华。  相似文献   

3.
梅尧臣被喻为宋诗的"开山之祖",一生共存诗2800余首,其中山水纪游诗占将近六分之一。将这些山水纪游诗整合在一起,构成了梅尧臣一生完整的行旅历程。梅尧臣多山水纪游诗,一方面和他奔波一生的仕途生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梅尧臣追求平淡的性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及欧阳修对此诗的品评为解读对象,试图去探讨梅尧臣在开创宋诗题材向社会日常生活琐事倾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宋初的七十多年里,虽然出现了白体、晚唐体、西员体,但对唐诗的继承大于创新,真正的宋诗新貌是梅尧臣开创的,后人称梅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王曙称梅诗是“二百年无此作。”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欧阳修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促合,如果没有西京(洛阳)幕府,也许就没有诗文大家欧阳修的出现,欧阳修是幸运的,欧阳修的幸运在于上天不仅在西京幕府中赐予了他一个古文家尹沫,更赐给了他“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使他能诗文合壁,蔚为大家。当天圣九年欧阳修来到西京幕府时,梅尧臣已是名倾一时的著名诗人了。《宋史·文苑传》记…  相似文献   

6.
宋诗是来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这不仅因为宋诗有一个阵容庞大的作家群(《宋诗纪事》载有作家3800余人《宋诗纪事补遗》又增补了3000余人).而且诗作数量之众.诗作者个人存诗之多,为历代诗坛所仅有.如陆游一生写诗近万余首;杨万里诗积至2万余.今存4200百余首:苏轼存诗4千  相似文献   

7.
张福清《北宋戏谑诗校注》《南宋戏谑诗校注》辑录了4270首戏谑诗,这是学界关注较少的一部分诗歌,有助于对宋诗作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二者收集校注戏谑诗数量多而全面,校注仔细;考源察流,为"戏谑诗"命名提出了新的看法;辨析清晰,补充了已有笺释校注之不足,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宋代戏谑诗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宛陵体     
欧阳修首用"圣俞体"作为梅尧臣诗体的名称。自陆游起,始用"宛陵体"之名,并为后世所普遍使用;今人又有"梅欧体"或"欧梅体"之别名。各种称谓名虽异但意相近。"宛陵体"是指以梅尧臣的古体诗,尤其是五古为载体的一种诗体。它的主要风格特征是平淡。这种风格具有深刻的内涵:语淡情浓;浅貌深衷;意境平淡深远。庆历年间及以后,"平淡"中古硬怪巧等新的因素渐增。"宛陵体"诗歌推动了五古在唐代盛极难继之后的新发展,开创了宋调,因此梅尧臣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9.
理趣篇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尝举梅尧臣之言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梅尧臣这段议论是颇有见地的,故欧阳修首肯曰:“语之工者固如是。”但何以以第三首为工呢?诗话中未作详细解释。愚意以为,第三首之所以工于前两首,原因有二。其一是立意高,格调高。第一首仅止于山果石泉,饮食而已,虽不无野趣,但毕竟境界甚狭;第二首亦不过饲鸡牧马的  相似文献   

10.
被尊为宋代韩愈的文宗欧阳修,不仅继承发展了韩愈的诗文革新运动,而且对宋诗风格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奠基作用,是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先驱。欧阳修追求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他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流动句脉中蕴含深邃情感;以议论为诗,于议论中寄寓深刻思想;以才学为诗展现敏思才情。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早年受西昆体诗派的影响,后突破西昆窠臼,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写了不少关注国计民生、抨击社会时政的好诗,后被陆游誉为“名家”,更被刘克庄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2.
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一天和众文友雅会,兴之所致,戏作谜诗一首请大家来猜。谜诗曰:“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众宾客一时语塞。这时诗人梅尧臣缓缓说:“我也有一首谜诗,即是你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捻髯大笑道:“梅先生果然才思敏捷。”(谜底为“日”字)王安石戏作谜诗@林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出<全宋诗>误收诗12首、误收断句8则;对8首重出诗和一个断句作了考辨;补遗18首.  相似文献   

14.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史上,能形成流派、轰动一时,影响极大且持续时间较久的,前有西昆诗派,后有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最有宋诗特色,在欧阳修、苏轼之后,独霸宋代诗坛,其影响远远超过西昆诗派,故学宋诗、论宋诗者,无不深研江西诗作,这是极自然的事。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西昆诗并无宋诗特质,居然执宋初诗坛牛耳半个多世纪,其间虽遭石介等人极力抨击而不减其势,直到欧阳修等人古文运动兴起,方才告退诗坛,然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等宋代大诗人也或多或少与西见诗有关系。对西昆诗派盛衰这一文学现象,宋以来皆有说辞,然往往只论及现象本身,少…  相似文献   

16.
剥皮诗,是指套用现成的诗歌形式,略作变易增删而写成的诗,多用于嘲讽戏谑。剥皮诗的特点是利用人们对原诗颇为熟悉的背景,“迎合”读者的亲热心理妙袭巧易,铸成新篇。用语多俏皮诙谐,令人解颐,冷嘲热讽,不乏思想深刻之作。这里介绍几首,以博一粲。宋代诗人林升有首嘲讽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却依然醉生梦死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诗风平实、淡雅,一扫当时靡丽文风。传说梅尧臣出外漫游或访亲会友,总喜欢背一个布袋。一遇到新鲜的事情或优美的风景,他禁不住要咏一两句,或写一首诗,并把文句和诗作投入袋中。回家以后,常常在晚上点上油灯,从袋中取出诗句,逐字逐字地推敲、修改,便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于梅尧臣常常背着“诗袋”,深入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又能勤于思考,反复修改,所以他的诗作,做到了他的诗歌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梅尧臣背“诗袋”@王建军  相似文献   

19.
史月梅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4):44-44,45,46,51
以诗论诗,正式开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后逐渐多起来,发展至北宋中后期方兴未艾。苏轼、黄庭坚都有论诗诗,和苏、黄长期唱和的李之仪也不乏论诗之作,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文章即以李之仪的三首论诗诗为主线,阐释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及对历代诗歌的评价,借以反映宋诗议论化、哲理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收有贾云华诗11首(册68、页42867),小传作:"贾云华,名娉娉.似道女.初其母与魏鹏母有指腹之婚之约,后母悔,云华潜与鹏别,绝食而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