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针对“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现状,并考虑到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本着调整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并举、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媒体与双语辅助教学等形式和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经过两届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基本成功的,学生的收效很大。  相似文献   

2.
金相样品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组织全校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带队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能够促进实验教学同行的交流与学习。课题组以金相技能大赛为引领,对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因材施教,探索出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材料科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同时,也促进了任课教师对材料类实验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优化了实验课程设置,促进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础力学”是理工科院校的必修课之一,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担负思政育人功能。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力学系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基础力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入手,努力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力争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同频共振。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实现了育人与育才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由于长期处于知识体系零散的状态,导致了课程效能的下降。为此建立起具有结构性、弹性和前瞻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对于习授者都将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知识之树的形态来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将其分为三大板块和若干范畴,可以生成课程之根、茎、干与枝叶,这种知识体系的梳理有助于课程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研究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愿景和育人目标。同时,结合“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寓德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6.
理工科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特别关注思政元素融入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师生的特点以及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切入点,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围绕这一切入点,文章梳理了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和教学方法,并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分享了具体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经验。  相似文献   

7.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8.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对材料方面的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分别从时代发展、教学革新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三个方面论述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材料科学四面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合理的进行课程整合与合并,循序渐进地构建专业知识群。设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制备与加工》和《金属学与热处理》五门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之间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有序融合,充分体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材料设计分析能力培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学业指导、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师资格认证、学科竞赛和实验教学相贯通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大类基础课程,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等问题,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同时满足学生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特点,若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是工科院校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立德树人任务,构建了电工电子实验专业知识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以发挥主体和客体的能动性、融合课程内容和德育要素、授课形式与思政教育充分适应为原则,设计了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形成了“多线共学”课程思政模式融入电工电子实验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开展价值引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材料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为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六维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系中,在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的《功能材料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激发学生对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主体,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国际化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当中,让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从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融合、多元化混合式教学平台、纳入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课程评价方式三方面开展材料类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了具有“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6.
理工科大学应开设经济管理基础课程高校工科专业管理公共课教学指导小组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的一支重要后备军和生力军。过去对理工科学生主要着重本专业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教育和训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只具有本专业知识已显得不够,在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不符合...  相似文献   

17.
思政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思政道德的要求也越高。理工科课程教育肩负着这种“道德”培养的重任。结合笔者在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围绕课程思政展开教学,为研究生、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讨论了相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教改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较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一个必经的桥梁作用。材料学院在专业设置齐全、专业积淀较厚的背景下,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三大材料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初步建立了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对《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后续材料专业课的学习及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通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探讨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策略,对进一步提高材料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材料专业学生工程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与测井原理与方法”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了培养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的人才而设立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授课团队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预修知识基础不足、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实践学习效果不佳等“痛点”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从预修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三个知识维度开展了线上线下“三维”混合式教学创新,让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得了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