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2.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3.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4.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一、绘画美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多选用写景抒情类的诗词曲,如2003年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这首诗颈联中的一句“日色冷青松”,写作者所见: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涮。此句和前一句“泉声咽危石”.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  相似文献   

6.
<正>这首诗宛如一篇山水游记,写景冲淡精致,叙事简练传神,抒情自然率真。前八句为一层,写水上之游。起句寓情于景,奠定全篇的基调。落日熔金,山明水秀,荡舟绿波,随风而行,是多么闲适惬意。三、四句议论,点明出游时欣然沉醉的心境。因为一路赏玩奇景,不知不觉就顺水远航到了水源头。第五至八句,描述舟行所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2012年中考卷第1题要求用诗文原句填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为什么《蒹葭》一诗中的这一句会引起这样的关注呢?可能有命题人的独特构思。对照教育部颁发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诗歌篇目增加了14篇,其中就有《蒹葭》。作为篇章的首行,"伊人""在水一方"言简义丰又是如此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来细读一  相似文献   

8.
按目之所及或题目所示展开景物描写,此为登高写景诗之常法。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四句通过写黄鹤传说描写黄鹤楼,后四句写楼上所见远景,  相似文献   

9.
释“宛”     
《秦风·蒹葭》中,"宛在水中央"等句的"宛"字,通常被释为"仿佛、好像"。这给诗义阐释带来困扰,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应解释为"陷入"。  相似文献   

10.
【中考原题】1.在横线上自由选写初中文言诗中的写景美句,每首诗选写一联,共写四联。(选自湖北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相似文献   

11.
杜荀鹤自称“苦吟士”,但不是典型的苦吟诗人。他以“伤时”、“济物”的时事诗、政治诗而奠定了讽谕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又以明丽清新的写景诗句而与苦吟诗派某些诗人创作的幽冷奇僻场景和哀怨凄苦情调大异其趣。《唐风集》全部是近体诗,其创作的特色是:散句多用重字叠词;对句多用数目字;对联多用流水对;对联精心写景。“杜荀鹤体”的特征是以律诗写时事,以通俗的语言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1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被大多数评者视为写景佳句,这是从字面意义理解诗句的。本文作者认为它写景是虚.实则是借景寓理.意在揭示对立之中有统一的一种自然规律,从而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曾在<钟山即事>中将王籍的名句"鸟鸣山更幽"点化成"一鸟不鸣山更幽",为此,从古到今,不断有人讽其"点金成铁".这里,涉及到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其实,作诗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以传情怀,所以不论写出"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优雅的美景,还是写出"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死寒冷凄的丑景,只要能传达出相应的情怀,都应是好诗好句.王安石正是用后者,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改革失败后,退居钟山,门可罗雀的失落感,因而是好诗好句,绝非点金成铁.  相似文献   

14.
王维(公元七○一年——公元七六一年),字摩诘,是唐代的大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宋朝苏轼《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正是概括了王维全部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五言绝句,又正是王维写景诗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诗词解读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在枝头飞高飞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越发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如果把画眉鸟关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也唱不出林间翩飞、婉转鸣叫时那样美妙的歌声了.诗人这是在感叹自由的可贵:不论是人或动物,唯有自由自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16.
《蒹葭》全诗三章,重复回荡。本是一首叙情的诗,却偏偏简述景,避抒情。一路淡淡写来,自然,平淡,凝练,隽永,真是情景相生。开篇先是述景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境开阔疏朗,而形象细腻如画。“蒹葭苍苍”,象个广角镜头;“白露为霜’,又是一个特写,霜晨苇岸的凄清画面此时已在眼前了。然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岁寒堂诗话》)”言  相似文献   

17.
在讲授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纯粹的写景,因此把‘啼不住’说成是为了平仄声的需要,将‘不住啼’倒置,从而把这句解释成:  相似文献   

18.
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1)。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释] (1)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思考] 1、理解诗歌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理解诗歌中间四句写景角度的变化。3、理解诗歌七八句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作用。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作者写的是登鹳雀楼凭栏远眺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教学这首古诗。可采用“读、查、连、画、悟、疑、背”八步教学法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用心去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1 读。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2 查。让学生把诗读熟了 ,再要求查字典 ,解释字义 ,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得的字义 ,要放到诗句…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品味"碧""接天""别样红"等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3.通过几种送别诗的吟诵对比,了解作者送别的深刻含义,体会诗句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1.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在一句诗里。这个人擅长写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被他写成了诗,于是朋友姜夔便写了一句诗来赞美他。出示句子: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