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抗日战争初期,在陕北延安中央党校,就注意培训少数民族干部,随后在陕北公学设有少数民族学员大队、民族部。一九四一年在延安成立了民族学院。当年培训的干部。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胜利后开展内蒙、陕甘宁各省区的民族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后,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非常重视民族教育,一九五一年政务院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  相似文献   

2.
滨海中学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立,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既培养中学生和小学师资,又培训一般抗日干部的抗大式的综合性学校。它是临沂大学红色精神最重要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4.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培育军事干部的先河。抗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淬炼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抗大精神:听党指挥、忧国忧民的必胜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躬行实践、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谱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抗大精神蕴含着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加强对抗大精神的理论教学研究、借助实践增强体验效果、创新方式方法等形式,探究抗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941年,在神州大地上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于烽火中创立,这是江苏省淮北中学的前身。一、学校的创办1941年6月,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决定",计划创办一所以培养抗日干部为宗旨的"抗大"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壮族将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壮族将领在保卫党中央机关与首长安全、培训抗日军政干部、建设与保卫根据地以及参加对日的最后反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培养了大量军政兼优的干部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大的办学具有政治性和军事性并重共强、群策群力开放办学、教育原则灵活实用以及"教学做"高度合一的特点。抗大因时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艰苦奋斗的严谨治学精神等成功经验,对我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教育理想的坚定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根本动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放办学是创办一流大学的必备品质。  相似文献   

8.
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我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与廉政建设的成就,对于我们发扬延安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我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功绩与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实行民主,陕甘宁边区成了抗日的钢铁长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9.
党为了傾导即将到来的抗日战爭,为抗战准备干部,“抗日紅軍大学”就在原来的紅軍大学基础上,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陝北成立。校长是林彪同志,教育长是罗瑞卿同志。到一九三七年一月,“抗日紅軍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軍政大学”(簡称抗大)。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在纪念抗大建校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扬抗大精神,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抗大成立后,面对国共两党之间呈现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局面,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从总校到各个分校,始...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正当全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这篇重要讲话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陕北公学简称“陕公”。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于延安。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65年来,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7年8月 至194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阶段。诞生于抗日战火中的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一所具有“国民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她就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为陕北公学学员作报告、讲课和题词,指出“有陕公,中国就不会 亡。”第二阶段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正式命名组建和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亲自创建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革命学校。她是毛主席的伟大教育思想和伟大教育实践的丰硕成果,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光辉典  相似文献   

14.
熔炉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许多坚强的革命干部。本期发表的《熔炉》一文,是对当时抗大学习生活的一篇回忆,供历史教师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前身是红大,即“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一九三七年初改为抗大。校址原在陕北瓦窑堡,后迁至延安。一九三九年,抗大师生分批挺进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十二个分校,在山东建立的是一分校。我是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日开始到抗大一分校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磁县抗日民主政府,是直鲁豫特委和磁县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敌后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精神,于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磁县抗日民主政府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研究磁县抗日民主政府,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华北敌后运用统战理论、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抗击日本帝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位于邢台市西部前南峪,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地方。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大"培养出少将以上军官240余名,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抗大"陈列馆内陈列着自1936年"抗大"建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建校史和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2001年"抗大"陈列  相似文献   

18.
1941年,在神州大地上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于烽火中创立,这是江苏省淮北中学的前身。一、学校的创办1941年6月,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决定”,计划创办一所以培养抗日干部为宗旨的“抗大”式学校。区党委领导刘瑞龙、刘子久、刘玉柱等在张塘召开了筹建会议;阳景庄开明地主许老太太主动献出几十间房屋和三百多亩土地,用于建校:新四军第四师派骑兵团进驻学校附近,负责保卫。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极其重视干部教育工作,不仅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学校,而且大力提倡干部的在职学习,使广大干部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本文仅就1938——1942年党中央领导在职干部教育运动的主要经过,作一归纳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根据中央指示,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一九四○年十一二十二日到达邢台县浆水,抗大在浆水共培训了第六、七、八三期学员,达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人。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奉命重返延安。抗大在浆水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她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为党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军政骨干,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的一环,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了第一位,不断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抗大在浆水纪念建校五周年时,曾对五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中有《关于培养知识青年的政治工作》、《抗大在各种情况下的政治工作》、《关于抗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工作》、《抗大政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等。深刻而系统地介绍了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方针、方式、方法和特点等,至今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了继承和发扬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现将有关经验分别简述如下: 一、关子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好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知识青年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绝大多数出身于受压迫的经济地位不可靠的小资产阶级,一般都富有革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