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席双旗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13-13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2.
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3.
庄严 《新闻世界》2005,(12):22-23
他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种田耕地,养儿育女,来到成都后他成了一名帮人背货的搬运工,但能吞钉子、快速摇头的功夫改变了他的人生。舞台上他活力四射,对观众有求必应,连续五天吞162颗钉子的风光历史却差点要了他的命;他也曾想过放弃,结束舞台生涯,但是他说他欲罢不能,他喜欢吞钉挑战自己……  相似文献   

4.
顾准生前对东西方文明史、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孜孜不倦进行全方位探源研究,正是由于他对中国向何方去,中国将建成怎样的现代化国家,寄予悠深的关注,怀有巨大的忧虑。特殊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终身一贯的爱国情怀,也造就了他多元复合的学养结构与心智系统。因此,他特别能感受梦想腾飞的“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不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5.
他爱上一个女孩,爱得很深,爱得也很苦,因这个女孩一丁点儿也不爱他,见他整天无精打采,朋友就劝去找个地方静一静,调养一下,他听了朋友的劝告,就休了一段时间的假准备出去散散心。  相似文献   

6.
胡正强 《新闻界》2004,(4):34-36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鲁迅与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他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他的杂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新闻报道有感而发,属于新闻(媒介)批评范畴。  相似文献   

7.
刘永森读高中的时候,看到同学手中有一本关于速记的书,出于对书中速记符号的新奇,他依葫芦画瓢地模仿起来,他感觉用这些符号记录老师的讲义很方便。后来上了函授速记学校,再后来又拜了黑龙江颇有名气的一位老先生为师。这中间,他参加了全国速记界的比赛并取得了名次。但那时的他也仅仅把这作为一项独特的爱好,甚至还为自己除速记以外什么也不会而感到慌张。  相似文献   

8.
书情与营销     
《出版参考》2009,(20):30-30
安洁一直暗恋姐夫梁超,出国留学后,安洁遇见了形象和动作都酷似姐夫的老师Dr.Cang,并对他一见钟情。同时,他的同学乌钢也对她穷追不舍。安洁在一次车祸后,因祸得福,意外搬进了Dr.Cang的家.  相似文献   

9.
15岁的封涛与林超一样备受学习困扰。就在一周前,因心情抑郁而要跳楼的他被父母拉了回来。对封涛而言,他没有周末。即便在春节,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它时间,他除了上学就是在补课。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7,(6):36-36
今天刚一上班,就收到了一位朋友的邮件。他对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儒家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他也提出了孔子全球化的一些观点。我这里借题发挥,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1.
邵锡华特胖,并不高的个子却挂着170多斤的重量,咋着也不像搞新闻的人,但他凭着对新闻事业一腔热血,勤奋好动,写出近千篇新闻作品,他也先后被上级记功5次,连续问年被省军区、潍坊军分区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邵锡华带着发表近百篇作品的剪贴本退伍回到了家乡,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念头来到武装部,提出到入武部干新闻报道员,政委看看他那剪报,又问了他如何搞好新闻,邵锡华谈了打算,政委看他有股虎劲,答应试用他半年。好个郡锡华,为了把握住机遇,那些日子,他吃住在武装部,白天下基层了解情况,晚上熬夜赶写稿子,短短一个…  相似文献   

12.
喻建章 《出版史料》2007,(4):112-115
我第一次见到边春光同志,是在1964年1月参加全国农村读物出版工作会议上。当时他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会上他作了如何抓好重点书的典型经验发言。他的发言很有分量,也讲的很有气势,他说要运用毛主席战略思想对重点出版物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编辑出版工作要围绕重点书全力推出,对其他出版物要能起带动作用。他的发言印成了书面材料,我带回来作了传达并留有较深印象,内心里赞赏他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内行领导。  相似文献   

13.
秦朔  瑞余 《出版参考》2004,(8):17-18
一个孩子走到森林,他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他也不像科学家去关注光温土质。他对树而歌。他欢然跃动时树摇曳多姿,他沉思默察时树也静默无语。  相似文献   

14.
清明时节,我想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原“湖北日报”社驻孝感记站记——谭勇同志。他还没结婚,英年早逝,殁于肝癌。他一定是带着那篇未完成的稿子的遗憾慢慢走的,一步三回头,泪眼婆娑;更有那未竞的记生涯!报社人知道,他有一个十分刺眼的记号,也是他父母心里一道深深的伤痕,那就是右脸巴上的一块又长又大的胎记,呈猪肝色。他为什么不去美容呢?可能碍于此,他不愿求友,也无淑女近他,一直拖到近三十没婚配。其实,我曾给介绍一个谈友的对象,女孩子的电话也给了他,他一羞于胎记,二感到肚部疼痛,怕害了她,打消了联系的念头。  相似文献   

15.
弹指23年,他写的内部材料不计其数。无法署上他的名字;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数百篇,可他连个剪贴本也没有。他用自己平凡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写作之路,也给自己写下了一部发人深思的“无字书”。当兵的初衷只是要在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压根不敢有什么奢望。然而,当兵第二年,他就被挑进了团报道组。知识的贫瘠,着实让他饱尝了一阵子“赶鸭子上架”的滋味。一到报道组,他看到啥就写新闻,想到啥就写言论。封封退稿信不仅未曾动摇他写作的决心,反而成为他发奋进取的动力。他认定:“既然干了这一行,即使自己是一只笨鸭子,也得扑腾上…  相似文献   

16.
很早前就想给宋桂嘉先生写篇文章,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精彩的故事。但他当时坐在《陕西日报》副总编兼《三秦都市报》主编的交椅上,我的主观即使纳似水活如冰,客观也难免拍马溜须之嫌,这让我很胆怯,现在可以写了。写坏了他不可能免我的职,当然写好了也不可能提拔我。因为他已走出那象征着地位等级的铺着绿地毯的套间,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了。老头子刚到报社时,留着大背头,脸颊因饱满而下坠,厚重的双唇则如古城的大门一样紧紧闭着。那官威官势似乎比他拥有的厅级还显得大。这让如我一般的普通群众不但“脱离”了他,而且对他不坐…  相似文献   

17.
田廷方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药械科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知情人都说,他长着“第三只眼睛”。在写作的这块园地卫,他硬是凭着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的“新闻眼睛”,先后采写了《嫁给当兵的不吃亏》、《为了三十六年的心愿》等十余篇稿件在地方省级和军区报刊获奖。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勤奋求索,笔耕不辍,人们不难看出他在新闻写作成才道路上执著追求的足迹。“爬格子”的生活的确很苦,田廷方怎么也没想到在198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使他这位修理技师也“玩”起了笔杆子。而这笔杆子虽轻,“活儿”匈那么沉,那样艰苦,对他又有那么大…  相似文献   

18.
杨瑜 《视听纵横》2005,(6):40-42
一、传播是如何致效的 先来看一个传播致效的例子。一名青年高考落榜后,待业在家.他对各种娱乐节目不感兴趣.而对财经致富类节目情有独钟,在此类的众多节目中.他看到《神针救人也救己》后心情激动.决心以针灸为业.并找来许多针灸方面的图书,夜已继日地刻苦钻研.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神针手“。随着求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他也一天天富起来。可以说《神针救人也救己》对这名青年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该例子中,我们看到.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遍地枭雄     
韩燕来,也叫毛豆,一个上海北郊的男孩,在家中足老小,又是父母中年时生的,人称“奶末头”,家中人都娇宝他。他高中毕业后,断断续续地打过几份工。其间也与同学商量,合伙做生意,自己做老板。但这只是停留在商量阶段,刚出校门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多数时间是在家闲着。后来比他大八岁的姐姐替他在驾驶学校报了名,还为他付了学费。几个月后他考出驾照,开起了出租车。  相似文献   

20.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