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西方德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道德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了西方道德心理学中的道德同一性思想来源及其模型,并对道德同一性进行了界定,认为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发展被人格、家庭结构与实践机会影响,进而提出了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动力观。研究将对探讨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同一性和建构当代青少年道德自我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李冰  黄天娥 《教育导刊》2010,(10):12-15
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是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和自决。这三个方面既表明了道德的基本特性,又说明了道德内化于主体的规律性,它们内在地与社会密切关联。涂尔干道德观点社会性关联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构建道德教育的价值理念,要遵循道德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注重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进化心理学这四种理论对道德心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道德感的本质、良心的本源、道德的发展、道德感的多样性、道德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除速四种理论以外,一些现点和理论也涉度了道德心理的问题。本文就试图引用一些实证研究。分析总结主要的道德.留理学流派的理论方法。旨在为道德心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为道德的解释提供一个争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路鹏飞 《文教资料》2010,(18):94-96
擅长爱情题材的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年初辞世,留下了诸多的优秀作品,"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和"四季故事"更成为一道瑰丽的风景。本文将结合侯麦赋予"道德"的概念,分析他赖以成名的"道德故事"之主题。  相似文献   

8.
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本文从环境体验、心灵体验、实践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感悟道德、升华道德、践行道德的对策,以使学生作为体验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这种搜索方式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何"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同时,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不道德的伤害?面对中国式"人肉搜索"的悖论,我们希望从圣经故事里耶稣对待罪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在进行网络道德审判时,将爱和公义相结合,做到面对违反道德的人,不仅要有道德审判,还要有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黄铃 《中学教育》2010,(10):49-53,48
儿童说谎行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道德教育中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儿童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评价发展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当前针对说谎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白谎"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歪曲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说谎认知和评价产生了消极影响;生活中成人的榜样作用在说谎行为方面给儿童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上述的德育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德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高职生获取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二是促进高职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的重要渠道;三是培养高职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载体;四是规范调控高职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统性、可控性、正面性、引导性四个特点。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教师影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  相似文献   

14.
孟雪飞 《考试周刊》2012,(27):28-29
作者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根据实践提出了道德"两难情境"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本体论意义视域看,与道德现象密切相关的“对错”与“善恶”问题属于道德范畴的不同梯度,二者有着明显区别。善恶与对错分别有其不同的内涵。“善恶”是价值相涉的关系判定,是价值标定的“普遍之维”;“对错”则是一种真假判定,具有工具性、功用性、历史相对性特征。不区分二者的异趣,定然难以把握道德的真确性及其本义。从德育学视角看,对错与善恶的混淆将导致德育涵义的扩展、德育边界的突破及德育实践功能的泛化。知性道德与品行道德、道德范畴与非道德范畴的混淆即是由对错与善恶混同遭致的德育泛化的具体表征。这必然殃及德育理论研究的规范乃至德育实践的成效。因而,对善恶与对错的梯度进行合理性辩护与探究,极具理论与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6.
梁红 《教师》2011,(24):13-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一些人则更加看重"金钱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素养,使其不断走向滑坡,人们的某些行为,引起了一些研究者和社会的反思。"究竟该如何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古代,在道德教育上有显著的成果,有"仁、义、礼、智、信",在古代众多教育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数《三字经》。《三字经》作为古代的启蒙教科书,对古代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将《三字经》作为参照,进行道德教育,来弥补我们的道德缺失。我们要汲取古人之精华,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刘丽红 《海南教育》2009,(11):37-37
有人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对一个人来说道德是多么重要。道德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道德的培养正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我深知对学生道德培养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不断认真思考德育工作的诸多问题,并且深刻认识快乐德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民众普遍认同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导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提升广大公众的道德共识。当前,从克服"道德共识"困境、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现实机制和优化"道德认同"基本路径的视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表现和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和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可见对一个人来说道德是多么重要。道德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道德的培养正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我深知对学生道德培养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不断认真思考德育工作的诸多问题,并且深刻认识快乐德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知行一致在德育实践中被视为具有因果关系的逻辑,存而不论。然而从道德心理角度出发,个体对道德规则的不同认知水平、道德认同、道德责任分散和服从的心理都会导致知行一致的各种心理异化。本文从道德心理学角度对这一德育目标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可能的应对思路——消解对道德知行一致与否的考察,转向系统化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