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蕴含了诗歌艺术的模糊美,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审美诗性。虚实相生的互渗性、诗情诗意的不确定性和余味曲包的深隐性,构成了诗歌模糊美的诗性表征。揭示这种模糊美的诗性蕴含,可以为探析诗歌的审美品性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9,(4):45-50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审美意识,由直观走向抽象,由低级走向高级,它要在时间和空间的纯形式上,刻下自己的烙印。在诗歌中,审美意识用节奏对时间之流刻下自己的尺度,用韵律对空间弥漫自己的芳香。诗行形态是一种美的时空合一体。在论述中国诗行的审美特质时,应该以发达的成熟形态为研究对象,而不能面对一部跨度极大的诗歌发展史。唐诗中的绝句,则是典型的分析对象。中国诗行美的形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抑扬美,三是回环美。中国诗行的美,是中国诗人对韵律节奏本体论的苦苦追求。它的哲学基础,根植于中国诗性智慧的人学本体论追求。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9-43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语言翻译过分追求准确性有时会使文学作品丧失美感,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而追求模糊可以达到美的再现。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外传,在此基础上给文学作品翻译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淌于土家族诗人冉庄四十余年行吟之中的诗情诗意,依然是那执着追求而又一以纲之的爱与美。尤其是抒写长江三峡与少数民族的诗歌,犹如柔婉而雄浑和弦,响亮地弹奏出爱与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七十余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它蕴藉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由于模糊美的存在。这种模糊美集中表现为艺术语言的模糊美、艺术意境的模糊美和艺术意蕴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10.
模糊数字在唐诗中的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抽象与具象在艺术形象中二者统一于美。中国传统艺术抽象由个性向模式化的共性过渡,走向类型化的共性终结。西方现代艺术抽象追求个性与理性。从艺术创造和欣赏剖析,抽象引发模糊性,作品的模糊性蕴藏着无尽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2.
张诗剑始终未能消解热爱诗歌的情结。他的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沉甸的乡愁,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歌唱了真善美和人情美。在诗歌艺术上,注重传统,吸纳现代。跌宕、多变,淡中见美,凝练含蓄等,是他的诗表现的艺术特点和技巧。从平常生活和事物中掘出诗意,更体现了诗人对诗美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3.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而析字辞格作为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以其含蓄委婉的辞趣备受诗人青睐。在诗歌翻译中有意识地传达析字辞格模糊美,对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译作质量都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自身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与方法,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17.
从新的美学视角——模糊美的角度来关照唐宋词,可以发现,深幽绵缈的词体之美正是模糊美的典范。由于词独特的体式,使得词情、词境、词的语言处处可见模糊美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李秀华 《双语学习》2007,(5M):110-111
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将东方传统美于西方现代派手法相结合,创作了传世之作《雪国》。作品的核心是淡定的美学追求,充满着纯净、空灵、忧郁的色调,集中展示了一种东方式的空虚美。这种空虚美的构筑源自于作者自身固有的审美意念,展现在作品悲美的主题和唯美的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是文学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惜乎对此尚未有足够重视。本文拟从文学作品中模糊美产生的依据、模糊美的表现形态、模糊美的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模糊美,以期为之张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