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府权能理论是研究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它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合理的、良好的政府权力和职能关系,以使政府克分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力或能量,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鉴政府权能理论对政府管理大学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政府和大学的关系。通过对政府管理大学权能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大学自主权始终是困扰大学发展的一对矛盾,只有合理界定政府管理大学的权能,明确政府和大学各自的权力、职能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政府和大学各自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2.
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认识现代社会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在大学的管理、运营过程中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常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大学与政府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是保持两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亦是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战后日本国立大学与政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冲突与调和所反映出来的两者关系的变化,也许是说明大学与政府间张力关系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大学之间关系是大学与社会之间一系列复杂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制约着大学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发挥。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如何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多个维度来揭示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内涵,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浅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形态.如何建立大学、政府与企业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关系是21世纪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关键与核心.本文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三者间关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文章最后对未来有关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领域制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即政府的力量与学术的力量,这些力量长期以来不断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当政府管理模式由“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变之时,政府与大学面临着发展的共同课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方面,政府角色错位,大学没有足够的“自治权”。理顺政府与大学间关系,探寻政府与大学的良性互动模式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是我国高校管理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6.
政府权能理论是研究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它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合理的、良好的政府权力和职能关系,以使政府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能力或能量,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鉴政府权能理论对政府管理大学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政府和大学的关系。通过对政府管理大学权能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大学自主权始终是困扰大学发展的一对矛盾,只有合理界定政府管理大学的权能。明确政府和大学各自的权力、职能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政府和大学各自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问题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政府与大学间彼此利益的共生、大学职能双重价值取向的融合、大学自身学术发展的双重要求是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平衡关系的主要生成因素。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平衡趋向也可以通过英法等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其历史走向进行实践的考察。“政府宏观适度控制”——“大学积极有限自治”是实现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平衡关系的应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政治治理下,高校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强调政府控制又强调大学自治的同时,寻找到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黄金分割点”。由于历史渊源和现实经济转型的相似性,研究俄罗斯大学与政府关系,对中国建构大学与政府关系理论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大学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核心问题。二者的关系模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效性。政府与大学互动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权力和契约:权力分配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价值观是权力分配的潜在影响因素,而契约则是规范权力的有效途径。三大要素通过自身张力区分和联系政府与大学系统,形成了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和契约张力,体现了政府与大学相互联结和制约、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保持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价值、权力和契约三种张力的各自调节和互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一直是影响大学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与政府间的经济关系是大学和政府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动机,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双方拥有的不同经济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资源交换,进而形成大学社会总价值产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宪政     
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且,在社会制度体系中,政府制度尤其重要。作为规制政府的重要理论,宪政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为人类通过法律制约和控制政府权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各国多年的政府实践已经证明了宪政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过程中,宪政理论为政府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的早期革命政权与之后出现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均属于革命政权,并有延伸意义,但两者不能等同中共"八七"会议后提出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直到秋收起义的发动和各地农民武装的发展,共产国际才指示中国建立苏维埃。中国苏维埃运动首发于广东,逐步向全国扩张。  相似文献   

13.
政府广告是政府形象传播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关注度,促进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接受和贮存,引发公众的心理快感和美好联想,影响和引导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同。完善政府广告和优化政府形象传播,应该强化政府形象意识,重视政府广告的作用,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发挥政府广告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功效,做到政府广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杨明 《教育科学》2003,19(5):1-4
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模式也要由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变。为实现此转变,有必要实行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从模糊的政府角色定位到清晰的政府角色定位、从直接行政控制为主到间接宏观调控为主、从中央集权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从规制性调控到保障性调控、从单向性调节到多维性调节等一系列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主要考查了在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指导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西方政府发展所呈现的具体形态,认为,当前政府发展趋势是有效政府,并对其深刻内涵与具体形态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的两会与往年比,一个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电子政务工作以很高的起点逐步浮出水面。人大电子政务工作深入地走进了代表和媒体的视线。电子政务也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行电子政务决不只是在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中简单引进电子手段,而是通过先进生产力的运用,提高行政效率,克服现行行政管理的不足和弊端;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斯密的国家建制模式应该是大社会 强政府。脱离公共利益渠道和社会的政府,虽然拥有强悍的外表但却没有强悍的真正的政府职能。强政府是基本职能十分出色和廉价的政府。强政府的标志不是强权和体积,而是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自觉约束和克制,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自觉职守,是政府对自己社会神圣角色的定位,是热衷于公共事业的自我献身,是戒除不自觉进入功利角色的巨大决心,是政府自行克制权利和职位市场化的制度革新。  相似文献   

18.
"强政府"是指在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及具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能力的有效性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强政府"则成为各国的普遍诉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再定位,而"强政府"模式则是我国政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政府流程再造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流程再造将在服务理念的确立,服务模式的设计,服务程序的变革等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流程进行不断改造和完善的过程。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