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民间教派,西北偏远地区成为民间教派宣卷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地缘接近的关系,陕北说书的演唱形态、信仰仪式以及传统书目与山西介休宝卷十分相似,明显受到宝卷的影响,并与山西境内流传的三弦书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河西宝卷中民间精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3.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4.
《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6-51
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都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它们在历史源流、题材渊源、演唱仪式、教化功能等方面与敦煌变文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既继承了敦煌变文的说唱传统,又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在传承中变异,创造中发展,进而演变成两种同源异形的说唱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6.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它在秉承了宝卷一般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用河西方言写就的宝卷故事,让故事文本——宣卷人——听卷人之间消除了语言障碍,使故事内容和思想的表达得以顺畅无阻。本文将从笔者家所抄的两本以宣扬孝道为中心的河西宝卷入手,着重从文本内容方面来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  相似文献   

7.
宝卷是我国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采用说唱相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由于其通俗浅易且为百姓喜闻乐见,民间宗教的信徒视宝卷为珍宝,奉为神圣。在山西河东地区的永济道情班社中尚存有《杨氏宝卷》、《白马卷》等宝卷。对《杨氏宝卷》的唱腔、乐器、伴奏及班社进行初步研究,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河东地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备受关注,不仅是文人墨客热衷的素材,也在民间讲唱文艺中广泛流传。变文和宝卷中的王昭君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想、民众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河西地区的王昭君故事宝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示了河西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9.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和洮岷地区是国内存世不多的宝卷活态念卷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宝卷念卷传承了明清以来宝卷念卷的文本、仪式与信仰。宝卷念卷中宝卷音乐丰富,既有古老的曲牌,又有各种民间小调,宝卷音乐成为地域性宝卷念卷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7,(1):55-59
王吉孝先生《宝卷》一书共9册,每册收录9个宝卷卷本,全书共收录81部甘肃武威古浪宝卷,是目前为止收录河西宝卷数量最多的宝卷。本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河西宝卷的种类,撰写了详细的内容提要,保存了河西宝卷的曲调曲牌,为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材料,为河西走廊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河西宝卷是广泛流行于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念唱艺术,主要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地流行。河西宝卷题材涉及时事类宝卷、民间故事宝卷、文学作品改编、社会热点、现实生活类、革命战争类题材、历史类等,通过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对当下行为的反思。调研中看到,每一部宝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念唱风格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出发点基本是劝人行善、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为主。文章根据河西宝卷的传承现状,运用五缘民俗学理论,从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的传承来分析目前河西宝卷的主要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仙姑宝卷》全名《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木刻版的《仙姑宝卷》,临泽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首尾已残的木刻《仙姑宝卷》,在张掖民间也藏有木刻版的《仙姑宝卷》。另外,尚有许多手抄的《仙姑宝卷》,目前已公开的有《河西宝卷真本校注》本、《临泽宝卷》本、《金张掖民间宝卷》本、《山丹宝卷》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为民间宗教经典的宝卷,在其核心地带保存得最为完整,即便是手抄本,也具有较高的保真性,能够保持其经典的严肃性,而离开其核心地带,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出现娱乐化的倾向,离核心地带越远,变异越大,娱乐化的倾向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作者读宝卷的笔记。分别指出"省庵"(净土十一祖清释实贤)不可能是早期佛教宝卷《佛说阿弥陀经宝卷》的编者;吴地"当坛(台)宝卷"是"当坛(台)"演唱的宝卷,不是宝卷的名称。以上两则笔记订正了作者在《中国宝卷研究》和《中国宝卷总目》中的疏误。新发现的《太仓案卷》是《双金锭宝卷》的异名,根据锡剧《太仓案》改编,顺便谈吴地宣卷和宝卷同其他民间演唱文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了河西宝卷的文本与表演两种形式在国内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西宝卷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河西宝卷国内外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持续升温,南、北方民间宝卷的保护、研究和开发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但宝卷文献的整理工作一直相对比较薄弱。山西宝卷在宝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永济宝卷又因其与道情的密切关系而一枝独秀。因而整理永济宝卷文献确有必要。本文采用文献学撰写叙录的方式对现存的27种永济宝卷的版本、传承、形式、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肯定了它们在研究山西永济宝卷的源流以及道情与宝卷关系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巫术结构方式等。反之,明清通俗小说也同样影响了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的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组织形式、军事斗争和宝卷创作等。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巫术结构方式等.反之,明清通俗小说也同样影响了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的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组织形式、军事斗争和宝卷创作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敦煌学支流的河西宝卷,是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但这些说唱材料──宝卷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从别的文艺形式移植、或从传统故事改编的,很少有人民群众自己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偶尔发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宝卷是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整理、研究的一大宗民间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农民战争、俗文学、民间语文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七百年来,中国宝卷是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演化、流传,乃至逐渐消亡,因此,宝卷文献的整理、研究,便同一般古籍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