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启龙 《教师》2011,(12):26-26
一、"错"出精彩前不久,我和几位数学老师听了王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这一课(见苏教版第六册第56页)。听了这一课后,大家内心震动很大。下面是课堂教学的一些片断:师:打开书第56页,看课本中的天安门图、飞机图、奖杯图,观察这三幅图,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吗?过了片刻有学生发言:生1:老师,我认为天安门这幅图画得有问题。(所有学生都为之一惊)  相似文献   

2.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即将和这届学生分别,望着朝夕相处两年的学生,我头脑中忽然冒出一个问题——在这两年的语文课中,哪一节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课呢?抛出这个问题后,我不禁浮想联翩:执教《学弈》时,让学生在添油加醋的编故事中笑声阵阵;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泪水涟涟;执教《匆匆》时,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找规律》的内容时,反思前一次教学的得失,加强操作,努力丰富"经历",让"经历"凸显规律。一、第一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一次教学实录。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明确要求及问题: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略)2.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位交流,再引导学生动手  相似文献   

4.
在课改初期,我执教了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其中,对一年级上册总复习104页第18题的处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和愉悦。这道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图1明确显示出有4+5+6只小鸡跑到大树下玩耍,图2只见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小鸡们马上把树叶当作雨伞或独自、或结伴地往家里跑去。这时候,有一只小鸡从大树后探出头来,主题图上便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后面有几只小鸡?”当我满以为这个环节的组织学习即将开始时,突然有学生发问了:  相似文献   

5.
一次随堂听课,听到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3题(图1)。 这位教师在执教的时候,逐题让学生说一说拉出了什么卡片,并在黑板上有序地整理出算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据笔者观察,当交流得数是2和3的算式时,班上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个个争着举手发言,观察黑板上整理的算式,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说出其中的规律。当研究得数是4和5的算式时,班级里参与的人数明显减少了,当研究得数是6和7的算式时,班级里只剩下几个非常活跃的学生在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6.
《聪明的公鸡》是九义教材第二册基础训练6说话训练内容,是一次观察、听记、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在上这节课时,我运用了活动导学的方法去指导教学,让学生全体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导观察图画时面向全体  我设计问题时,每幅图都是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再进行提高训练。如图一,先让学生看看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公鸡到哪里去干什么?狐狸在干什么?让每一位学生都弄清图意后,再进行提高训练:公鸡怎样到草地上去?狐狸是怎样跟在公鸡后面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常可以发现学生有时会凭自己的直觉对某一问题在“闪念之间”产生一个异样的想法。最近,我在执教《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就错过了一次利用学生“创新闪念”育人的机会。在课堂上,当学生掌握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关系后,我便组织学生探索圆柱侧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主题图) 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出门郊游,他们带了很多吃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高效课堂”的公开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执教者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在每项学习任务后都加上时间界限,以控制学习节奏,保持课堂紧凑.促使学生紧张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据笔者观察,这种时间设限现象一节课内达六、七次以上,且都在五分钟以内,三分钟占绝大多数,还有少数题目出现后.让学生一分钟后就回答。很多个问题学生还都沉浸在朗读或思考、讨论中,教师就敲桌子打断学生……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何每个学习任务的时间大都限定在三分钟之内?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年轻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当引导学生理解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问学生:“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的更漂亮?”好几位学生都说:“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可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乌鸦的更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引导对比:“你们看,麻雀羽毛呈淡褐色,  相似文献   

11.
我执教小学科学后,一直与反思相伴。反思一:我有没有静心?第一次期中考试给了我当头一棒——绝大部分同学不及格。我一下子懵了,执教多年,没有一次输得如此之惨。静下心来,反求诸己:我缺失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科学课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了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陶瓷》一课。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14.
题记: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行者,更是思想者。 从江苏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支教回来以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开始执教小学科学。反思一:我有没有静心?第一次期中考试给了我当头一棒——绝大部分同学不及格。我一下子懵了,执教多年,没有一次输的如此之惨。  相似文献   

15.
《四川教育》2010,(11):25-25
生命,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稍显沉重的话题。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认识难以用有限的语言进行清楚地表达。晏兴林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让我们和学生一道,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文字所传递的对生命的热爱,在情谊浓浓的课堂中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成长,我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P88~89。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3次执教研究课《秋思》,在某一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写给谁?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在3次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是通过三个教学情境图(摆花图,灯笼图和彩旗图),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周期性来解决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例2是通过提供一灰两白排列的兔子队伍图。来让学生观察,解决“35只兔中灰兔、白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教材把“找规律”单列一个单元.究竟是什么目的?由于我们的教师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常把这一课的重心放在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布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春笋》一课。下面是这位教师的课常导入部分:师:小朋友们,令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想认识它吗?生(齐声响亮地同答):想!(师出示春笋宴物,让学生观察,学生删察较多的足春笋的外形)师:春笋是什么样子的?生1:春笋是褐色的,身上穿了一层又一层衣服。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一“解决问题”例3。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了解主题情景图(如下图)的图意后,提出问题:这里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