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一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一书中,通过对王昌龄等诗人诗作(如《闺怨》)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全视境的艺术结构方式,这种全机境的艺术结构方式的特征往往是:(-)先营造幻象(美的幻象、盛年繁华的幻象、逸乐的幻象乃至审美意境、仙境等);(二)它必须是幻象,而又能蒙蔽读者耳目,使他以为是实景,而不是虚无的梦中的仙境。幻象是“似是而非”,但“似是”必须要有“真”义,能持久,甚至使人到“而非”那一刻产生时仍然不相信是幻象才好;(三)“惊”觉是一刹那的事,或因一外物,或因一事故…  相似文献   

3.
“第二极幻象”的提法,出自于美国著名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她说:“某种艺术的基本幻象,可能象回声一样,作为另一种艺术的第二极幻象出现。这一事实,给了我们某种关于所有艺术基本共同性的启迪。就象空间可以在音乐中忽然出现一样,时间也可以在视觉艺术品之中。  相似文献   

4.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男女的性差别包括三个方面: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男女在在心理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别”;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角色”。从性教育的顺序来说,似乎可以认为首先是性社会学方面的,即确定一个新生婴儿将要取得的性角色是“男”还是“女”(给取一个男孩的名  相似文献   

6.
主体在幻觉中获得的心理意象,美学家们谓之幻象。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事物的表象也叫作“基本幻象”。其实幻象与表象之间,其审美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幻象除了同表象一样,具有直觉性、鲜明性和美的感染力之外,还有它作为幻觉形  相似文献   

7.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组合生成的修辞幻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修辞幻象1、修辞幻象2和修辞幻象3.其中,修辞幻象3是理想的类型,可以让公众理解表达者的个性化认知,该修辞幻象也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意象.  相似文献   

8.
艺术幻象理论是苏珊·朗格构建艺术符号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而音乐幻象论,即时间意象论又是艺术幻想理论的核心内容。苏珊·朗格在《艺术与情感》一书中,不惜笔墨地对“时间意象”进行大篇幅的论述,其目的不仅是竭尽全力地阐述音乐艺术幻象性本质的特点,也是重在以音乐艺术为切入点,更鲜明、透彻、明晰地阐述整个艺术幻象理论。由此可见,音乐幻象理论在苏珊·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幻象观是闻一多新诗诗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一直以来人们对此不够重视或误解颇多。故本文对闻一多的“幻象”进行了阐释并对其幻象观作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11.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5):7-9
在西方美学史的长河中,对于“幻象”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分析与阐释.幻象,德语原词为Schein,英译中为illusion,它一直与影像、印象、假象、意象等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力图探究这些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幻象研究的关系,并厘清幻象研究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学术史中的发展线索与流变.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译文,都译成“(桃花源里的)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科书给这个“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和好些同  相似文献   

14.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域。视域与修辞幻象间既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修辞幻象的生成和领悟,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视域沟通。考察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之间的关系,对从叙述角度领略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艺术幻象理论是苏珊·朗格构建艺术符号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而音乐幻象论,即时间意象论又是艺术幻想理论的核心内容。苏珊·朗格在《艺术与情感》一书中,不惜笔墨地对“时间意象”进行大篇幅的论述,其目的不仅是竭尽全力地阐述音乐艺术幻象性本质的特点,也是重在以音乐艺术为切入点,更鲜明、透彻、明晰地阐述整个艺术幻象理论。由此可见,音乐幻象理论在苏珊·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佩珀尔幻象作为一种基于基本的光学原理的古老魔术或演出戏法,在国外拥有很高的人气,怛国内对这种奇妙的光学现象的介绍却非常少.例如,初中物理教材(苏科版)中就有一个应用佩珀尔幻象原理的小实验,却没有意识到该实验就是佩珀尔幻象的一种简单实例.本文介绍佩珀尔幻象及其物理原理,发掘其在教学中的价值,阐述如何将“佩珀尔幻象”应用于初中光学教学,并举例佩珀尔幻象在中学生课外探究学习方面的应用及其在3D显示技术、远程虚拟实验和虚拟教学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第三幕与尾声》一文中指出了裴兹杰拉德创造了一种“双重幻象”:一方面他“给自己的角色蒙上一层令人钦佩的薄雾”,但同时他又在“驱散这层薄雾”。考利接着写道:“他的所有小说仿佛都在描绘他带着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但同时他又仿佛是站在舞厅外面——一个来自中西部的小男孩,鼻子紧贴着窗玻璃,心里在揣摩门票票价多少,乐曲由谁付钱”。 这种“双重幻象”令人想到小说《伟人考茨比》所具有的两重性。裴兹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曾被T·S·艾略特誉为“自亨利·詹姆士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一系列主题上的矛盾。故事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考茨比追求黛希,力图索回失去的往昔;另一条是黛希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与玛特·威尔逊私通。小说的两重性通过今昔对照展示出来。裴兹杰拉德的传记作者安德列·勒窝把这种两重性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方面,它反映出一种“无能与不足:一个得不到满足、烦躁不安和辨不明方向的社会,要为过剩的精力寻求出路,但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它使世界理想化,给受挫的企求和未偿的愿望赋予含义,指出方向”。 《伟人考茨比》可说是一部有“双重主人公”的小说。主要角色是考  相似文献   

18.
哈哈广场     
混合双打两个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讨论成绩不好时父母给的“待遇”。甲:“我若考试不及格,除受责骂外,还不让吃晚饭。”乙:“我家更凶。考试得了70分,是女子单打;60分男子单打;要是不及格那肯定是男女混合双打。”适得其反“这次数学考试得了多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故乡”母题的含义并非单一和纯粹地直指诗性批判的“精神家园”,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是作家启蒙意识痛苦内爆的幻象流,由此衍生的漂泊感和悬浮感最终导致了“残象态势”的生发。“幻象的残象”使得“故乡”母题寄寓了启蒙主义者彷徨焦虑的本真情势特征,这种“丰富的痛苦,,.哈如其分地昭示出启蒙之途步履维艰的症候,“故乡”也因此成为一个错位和悖谬的两难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讨与“三美”的张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