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2.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3.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但《伤逝》的真正要旨是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伤逝》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涓生。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  相似文献   

7.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李金松 《文教资料》2012,(23):11-12
本文以鲁迅先生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为抓手,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先生的《伤逝》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阐释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三者的比较阅读,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玩偶之家》,如何影响鲁迅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作品《伤逝》的,以使读者了解到二者之间从主题嬗变、人物命运到细节处理的全面滋养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伤逝》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彷徨》收集了鲁迅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一九二五年间写的十一篇小说:《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在《语丝》、《莽原》、《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总报副刊》上,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汇编成集出版,属《乌合  相似文献   

11.
个人经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各种积累的最终结果。它根植于心,显现于行。从鲁迅生活的时代观念与婚姻、经济职业与婚姻和爱情与婚姻三个部分出发,再将《伤逝》中"爱情的开始——产生‘隔膜’——婚姻失败"代入鲁迅现实生活并进行异同类比,可以发现鲁迅和许广平较《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言他们是成功的。在成功的背后不难看出鲁迅当时思考的深入。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伤逝》,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当下青年人的婚恋都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溯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其人物悲惨命运形成的本质因素和社会环境,能够更为清晰地理清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命运把控力与驱动力,为当代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以鲁迅先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明天》《祝福》《伤逝》《离婚》为原本,分析女性人物悲惨命运的始末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男女恋爱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与《孤独者》一样,集中代表了《彷徨》的主题与特色,它与《祝福》《离婚》等从各个不同的生活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雅俗文学的风采──《伤逝》与《天河配》比较汪启明1.鲁迅写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伤逝》与张恨水写于1932年至1934年的长篇小说《天河配》,同是描写个人与社会冲突的题材,但在同一题材中显示了各自高超的艺术驾驭力与表现力,并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  相似文献   

18.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20.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的百年诞辰,由王泉、韩伟改编,施光南进行谱曲而成的。本文以该剧中子君的第一首抒情咏叹调《一抹夕阳》为主线,从作品的原创分析、演唱分析和情感处理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歌剧《伤逝》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