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甚至人类的普遍弱点,国民性的提法是否科学,历来的看法,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本文打算就这几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鲁迅研究者和对这几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 一 阿Q精神确实暴露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国民性的弱点。 要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分析作品所取得的客观的社会效果。阿Q精神是否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首先必须研究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同时,正视和分析《阿Q正传》发表后所引起的反响。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的研究讨论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三个问题: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精神胜利法的阶级性及产生的根源;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就广泛地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问题的症结诚如何其芳在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小说的题目与第一章《序》及其内容,第二、三、七、八、九章的标题与相应章节的内容南辕北辙、互相矛盾,具有反讽意味。“传”解构了此前史传小说的慕史倾向;“优胜”批判了国民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革命”暗讽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大团圆”结局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毕其一生探索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关切国民性的改造问题。《阿Q正传》集中表现了国民性的重要一点─—“精神胜利法”。本文从“精神胜利法”的三种表现形态去探析其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把握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索《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识,进而宏观鲁迅小说的美学形象体系特征。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阿Q正传》所概括的社会人生内容及其历史时代特征。文章指出,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现实人生和阶级关系的其实描写,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思想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子。鲁迅对“国民性”这个多维文化结构复合体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阿Q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文章指出,对中国农村社会阴暗面和农民国民性病态精神的现实主义暴露,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历史主义批判,构成了《阿Q正传》文化思想内容的两个层面。作为被压迫者的阿Q,虽然不是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但统治阶级思想渗透于包括劳动群众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则又是必然的。唯其如此,作品的文化批判意识才格外沉痛深刻。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通过“文化寻根”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探索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层,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种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国民性病态。从而启迪人们为认识自身,重塑灵魂,改良社会而去追求奋争。  相似文献   

10.
顾勤 《文教资料》2006,(34):50-51
《阿Q正传》的主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试图从作者写作的初衷和过程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思考等方面来看鲁迅是如何通过对国民性思考来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而了解国民性改造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自诞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么产生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什么时候会消亡?它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人的社会属性?吕俊华同志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一文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了解剖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开拓了《阿Q正传》研究的新领域。但我们认  相似文献   

12.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阿Q正传(节选)》,参读《阿Q正传》和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赏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梳理建构"精神胜利法"的丰富内涵,理解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而理解鲁迅的启蒙思想。【预习任务】1.阅读《阿Q正传》序言(即第一章),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名目"以及阿Q姓氏、名字、籍贯的说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如此庄重严肃的文学样式来给无名无姓、籍贯渺茫的阿Q作传。  相似文献   

15.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精神胜利法原本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核心人物阿Q所经常运用的从精神上战胜各种困难的方法。鲁迅创作该人物形象的重要目的是在于揭示国民弱点或者说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唤醒广大国民、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随着从心理机制以及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等角度对精神胜利法解读的增多,精神胜利法逐渐脱离具体的人物而具有了更为一般的意义。区分特殊意义精神胜利法即阿Q式精神胜利法与一般意义精神胜利法有利于发挥其在生活压力日益巨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当代社会中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阿Q正传》这部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20.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