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而外交部无疑成了实践这项制度的典范。近几年,新闻发布已不再由中央一级政府机构专属,更多的地方政府倾向于直接向媒介和百姓发布各项政策。2003年度注定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滥觞之年”。该年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这类字眼作为“关键词”不时出现在中国政府公报上,为各色媒介所评介  相似文献   

2.
杜邦“特氟龙”事件、家乐福“进场费”风波、麦当劳“消毒水”事件、长虹“海外受骗”风波.直至刚刚发生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面对如此棘手的事件.有的企业积极应对体现出大家风范.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公关魅力。企业新闻发言人是指当企业有新品问世、重大项目引进或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媒体面前.全权代表企业发布消息,回答提问的公关高手。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于1983年正式确立。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最直接的耳目喉舌,最权威的发布者,实现了政府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与社会的沟通。“7·23”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后,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的言谈表现让人们再次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新闻发言人的修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08,(10):66-66
信息战历来被称为“第二战场”。观察北京奥运会谣言传播状况,暴露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健全、新闻信息发布要素不全等弱点,因此导致恐怖谣言传播。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面对“谣言——辟谣”事件的频发,我们需要反思其发生的根源。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还不完善。对不及时发布信息或发布不完全真实的信息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针对民众可能关心、又在政府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宜,  相似文献   

5.
在德国,法院和检察院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接受新闻记的采访,对外发布信息。享有这种权利的人除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外,还有法院和检察院的新闻发言人。在近日由国家法官学院主办的“法院与媒体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院长吉尔(Gerhard Zierl)以他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为例,介绍了德国法院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及特点。他指出,法院新闻发言人就像是一个过滤器,既能确保媒体从法院获取有用的信  相似文献   

6.
随着温州动车事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离任,人们对新闻发言人的关注也开始降温.但是,在国内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化发展道路没有明显改善,职业群体素质没有明显提升,职业环境也没有整体改观的情况下,新闻发言人群体潜藏的危机和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防止下一个类似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事件和下一个“王勇平”出现,除了从体制上建立一个鼓励新闻发言人最说真话、鼓励信息公开的宏观环境外,建立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介绍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①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故宫"N重门"等事件和此后相关部门新闻发布会上数位官员的不断雷语,引起了公众对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广泛质疑和讨论,新闻发言人究竟该如何作为成为关注焦点.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心工作之一.在这个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拐点上,新闻发言人自身更应迅速把握当下形势、拓展业务素养,走上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言人制度与政府公共关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茜 《当代传播》2003,(6):79-80
在“非典”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一共举行了8场新闻发布会,在一些“非典”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如北京市、河北省加强新闻发布。此外,“非典”期间,一批新闻发言人,如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脱颖而出,而且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各种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模式也建立起来。新闻发布会成为民众掌握疫情、了解“非典”重要的信息渠道,而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不仅消除了不利的社会流言,而且还鲜明地表明了政府的姿态。“非典”过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程。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2005年1月8日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发生公共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信息管理的这一重大举措.不仅避免民众误信谣传.稳定人心.而且有助于政府把握危机事件的主动权.防止媒体出现歪曲性报道的几率也将大幅下降。但是,什么是“第一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分钟、1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后发布新闻才属于“第一时间”?对这一概念的诠释疑难重重,对其解释和把握得精要确当,不仅使新闻发言人的操作有规可循.而且大众也有明确的尺度衡量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是否履行了诺言。  相似文献   

10.
马好 《新闻世界》2014,(2):175-176
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作为传递、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引导舆论、处理突发事件、聚集民心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缺失。本文简要介绍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现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的层层推行,新闻通稿发布渐成规矩。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所在地,滚动式的通稿发布似成惯例。这可视为社会信息公开透明的一种进步,也可看作“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新时期中国政府新闻发布的一个新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宣布,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这将是明年新闻发布工作的一个亮点,”他说。国新办的表态,表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首次提出的“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新闻发言人一出现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新时期中国政府新闻发布的一个新亮点。网络新闻发言人及网络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政府执政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迫切需要学界的反思。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指出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产生是政府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产物;网络新闻发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发布模式,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络执政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作为政治属性与信息服务属性并存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发言的时效性既是职责的本质要求又是现实的客观需要,但目前我国新闻发布的时效性较差,往往延后十几小时甚至一两天官方才举办新闻发布会,这十分不利于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时效性的落后是新闻发言人的尴尬,时效性的保障应源于制度的健全。本文以2015年4月2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新闻发布会为例,通过对上海市政府的应对措施:快速的信息收集系统、联合发布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力地体现了制度的健全是提升政府新闻发言人发言时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08年7月中旬,一位新闻发言人的离职引起网上热议。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甚至有媒体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也有不少记者和传媒学者却表达了对王旭明离职的同情和惋惜。那么,王旭明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呢?王旭明的离任为何反而唤起了公众舆论的依依不舍呢?本文试图从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特点及其要求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为代表的新闻发布工作已经从当初个别部门、企业的“创新之举”变成了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外宣工作的“必修课”。《实用新闻发布学》其写作定位是“以我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在于“它能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央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解释中央的各项政策,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很有权威性。“新闻发言人” 已经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为新闻工作服务,我们将介绍中央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同时听一听他们对新闻媒介、新闻记者的一些建议。 根据调查表的返回情况,本期先介绍六位新闻发言人。今后,我们还将陆续介绍下去,并对“新闻发言人”工作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读者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相关的情况。读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