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2.
都市报主流化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生活报”——都市报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都市报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却又出现了许多问题:市民生活报的定位思路、强烈的功利性出发点使都市报裹足不前;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为世人所诟病,剧烈的恶性同质竞争义为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雪上加霜。1998年3月,报人  相似文献   

3.
都市报是一种贴近市民并为之服务的平面媒体,因为要更好地贴近读者,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读报需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可以说,一个地方都市报纸的服务性表现得怎么样,是这张都市报纸受不受当地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莺 《当代传播》2001,(4):85-86
9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业市场继“晚报热”之后,又兴起了“都市报热浪”。何为都市报?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即市民新闻报。”…….  相似文献   

5.
都市报“俗”,有目共睹,大部分人认可这种“俗”,喜欢这种“俗”,也有人因其“俗”而颇有微词.其实“俗”与“不俗”并没有楚河汉界,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了“俗”与“不俗”的辩证法.“俗”:通俗、庸俗和恶俗一个“俗”字,至少有三个等量级:通俗、庸俗和恶俗.追求通俗、避免庸俗、杜绝恶俗,是都市报“‘俗’字三字诀”,这是由都市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首先,都市报是“新闻纸”的一员,要面向社会不特定的大众,受“受众最大化”这一基本规律的制约.“通俗”的文章要做透做足.其次,都市报不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是面向市民的大众性的报纸,市场规律要求报纸投市场所好.报业市场说到底是读者市场,都市报定位在市民,并非精英阶层,适度的俗的存在应该允许而且是必需的.否则,无异自断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5,(9)
.《成都商报》正成都刊于1994年1日,一直秉承新、务实、理开朗”的办报总编辑陈舒平湖北总编辑蔡华东四川.《华西都市报》1995年诞生在成都,办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党和人民都喜欢”。市民之所想、解市民之所难”。16.《深圳晚1994年元旦,特区唯一大型综以“服务社会、面注民生”为办报总编辑王田良总编总编辑刘为民广州2.《南方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是面向中国最富庶的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其办报宗旨为“及时生动地还原新闻,客观准确地再现事件,具体周到地服务生活”。9.1957年创刊的《羊城晚报》,创办之初按照“…  相似文献   

7.
陈军 《新闻世界》2009,(4):26-27
多年来,作为“市民生活报”定位的都市报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都市报却又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剧烈的恶性同质化竞争,使许多都市报办报理念和读者定位出现混乱,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为世人所诟病:都市报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属性来分析都市报迈向“主流媒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定勇 《新闻界》2004,(6):37-38
当今的中国报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恐非都市报莫属。近年来传媒学者们对“都市报现象”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探讨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和创新,并将此视为都市报迅速崛起和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而对都市报得以诞生、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甚少涉及或语焉不详。特别是都市报号称“市民生活报”,可“市民”到底是什么、都市报的横空出世与市民社会有何关联等问题,似乎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9.
1995年,由四川日报社主办的《华西都市报》横空出世。虽然它不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报命名的省级晚报,但该报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开创了我国的都市报时代。报业发展和竞争是都市报的“催生剂”,都市报的诞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报业竞争。在报业竞争中,都市报是正面接触的先遣,是贴身肉搏的前锋。十年苦战,市民生活报前赴后继,有的异军突起,至今尚领风骚;有的左冲右突,苦苦支撑;有的则在重压之下,一蹶不振,甚至业已消亡。处于“10年”的拐点上,不少人在考虑:市民生活报离一个成熟的报种还有多远?眼下的市民生活报还能冲锋陷阵多久?住网络和电视的双重挤压下,市民生活报还有无机会打造成“老字号”?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新闻窗》2006,(6):38-40
1993.年创刊的《今日都市报》(内刊),于1995的8月1日正式更名为《贵州都市报》,向全国公开发行。正如它的发刊词“都市报三愿”——愿有格调、愿涵盖广、愿出特色一样,这张面向市场、面向市民的综合性新闻报从那一刻起,与广大市民同呼吸、共发展,经过不断的改版、扩版,现已成为日出4开24—48版、日发行20多万份、覆盖全省的主流强势媒体。恰如老报人邵华泽所题,贵州都市报“十年阳光雨露。一纸风行黔中”。  相似文献   

11.
1995年,距今20载. 那年,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正式创刊.原本只是西部地区诞生的一份新报纸,但在激烈竞争和时代变革之中,第一个提出“市民生活报”的办报定位,第一个实践“敲门发行”的征订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都市报”的冲击波,开创出了中国报业历史上一个崭新报系.由此,1995年也被称为中国都市报元年.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13.
晚报与部市报竞争中的“同”与“异”,是指晚报要与都市报有所同,又有所不同,亦可谓之留“同”、留“异”,求“同”、求“异”。留“同”。对于一些与都市报相比有着共同之处的东西,晚报可以予以保留。那么,晚报与都市根究竟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点:其一,读者定位基本相同,都是普通市民,都注意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晚报追求的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市报则试图让“报纸走进千家万户”。有些同处一地的晚报与都市报在一段时期内,实际上确立了同一个目标读者群。其二,都属于“软”性报纸,内容取材都…  相似文献   

14.
张莺 《新闻记者》2001,(5):28-30
众所周知 ,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 ,既不是党报 ,也不是晚报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报纸 ,是“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 ,即市民新闻报。” ①在不到三五年的时间里 ,继四川的《华西都市报》之后 ,全国已有诸如《都市快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报近30家。而且办一个成功一个 ,发行量有的一下子冲至四五十万份 ,广告收入直线上升 ,有的直逼亿元大关 ,创造了媒介业的神话。“都市报现象”一时成为全国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一、都市报兴起的原因《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认为 ,都市报…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的特点和财经新闻的内涵 1.都市报及其特点.都市报是区域性的、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在经营上高度市场化的综合性新闻纸.都市报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面向市民的读者定位特色,二是在版面内容上鲜明的新闻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16.
一、相煎何太急 "五一"节前夕,某市<××都市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其大意为:据记者了解,今年"五一"节按惯例放假7天.时隔两日,该市的另一家报纸<××晚报>,就"五一"放假一事,也刊载了一条消息,主要内容是:告知市民,<××都市报>刊载的关于"五一"节放假7天的消息是不真实的,在此特提醒广大市民注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二十多家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的都市报,以“中国报林中一匹黑马”的态势,刮起一股强劲的报业改革旋风,带来了中国报坛的“全面性的竞争”,使传统晚报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冲击、挑战和竞争。可以预期,这个竞争还会继续扩大与深化。 说到底,都市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晚报,是日报、机关报报系中的“城镇市民生活版”。用都市报的同志自己下的定义,就是“市民新闻报”,即“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都市报的崛起,一如80年代以来晚报勃兴的大背景,首先是党和政府政策好,社会舆论环境好,读者需求市场好,为新型…  相似文献   

18.
2001年4月上旬,“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亮相”,并显示了其进一步蓬勃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报业市场空前繁荣。前些年,我国各省市的省级党委机关报都陆续创办了第一份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晚报(都市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报业市场的迅速扩展,新的办报空间继续被发现,全国大部分省级党委机关报又纷纷创办了第二份仍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早报(…  相似文献   

19.
刘健 《新闻记者》2007,(6):72-74
21世纪伊始,万象更新,《南国都市报》应运而生。作为一家面向市民,完全由市场来养活的报纸,它的副刊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受到市民的欢迎。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带着一种惶恐不安的心情,我们小心地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摸索,历经6年努力,使《南国都市报》副刊与时俱进,其中经历过淘汰和失败,终于培育出现在比较全面、比较成熟的副刊。回顾《南国都市报》副刊的发展历程,真可谓:“三部曲”唱罢规模初具,“三字经”念动全盘皆活。  相似文献   

20.
李鹏  陈翔 《新闻记者》2004,(9):24-26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并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深远地影响、推动中国报业的发展——华西都市报创造了最初的“都市报模式”,引领出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群。如今,“市民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尤其在综合类市场化日报中。但随着“市民生活报”模式的全面定型,以及竞争单向集中、片面趋同,“市民生活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显然.创新与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最近,华西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