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2.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媒介”是“融合新闻”的前提与基础。广播网站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融合新闻”优势,具体体现在媒介影响力日益增强、终端接收形式多元化等方面,“融合新闻”使新闻传播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广播网站只有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广播与网络的传播优势来实现“融合新闻”的差异性,不断加大新闻传播的融合力度,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广播网站“融合新闻”才能在网络媒体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3.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鹰  赵明 《新闻前哨》2004,(3):53-54
文艺节目在广播中占有“半壁江山”。在广播逐步走向“窄播”之际,各地的专业台(系列台)层出不穷。无一例外,文艺频率都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推向前台。文艺频率多了,听众的选择多了,媒介竞争也就更激烈了。本文将从“有效传播”的角度,阐述文艺频率适应竞争之路,以及文艺广播的发展模式。 一、何为有效传播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条新闻并不能被所有的受众接受。新闻信息通过媒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广播作为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日渐出现了局限性,现代广播无论对新闻本身还是对新闻编辑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在众多的专业电台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以及对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性要求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播媒介,早期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 Luhan)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热”媒介(hot medium)和“凉”媒介(coolmedium)。 所谓“热”媒介是指照片、报纸、电影、广播等可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把受众某一感觉加以延伸和扩展,很少需要受众的想象填充就可以达到现实图景。所谓“凉”媒介是指电视、象形文字等所含信息较少,需要受众加以填充和想象才能实现向现实图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典型的自媒体,微博成为多元信息传播集散地和多元意见广播场,以“碎片化”形式消解着主流媒体“中心化”权威性,成为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媒介和舆论力量.因此,对微传播及其调控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之下,历经80余年沧桑的广播不断地找寻自己发展、振兴的出路。在节目中大量借助短信就是近些年的积极举措之一。一、广播与短信结合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短信具有传播周期短暂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分散以及传播方式交互多样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与广播的结合上,主要包括广播通过短信进行信息采集与广播听众通过短信进行信息订阅两个方面。“广播+短信”的结合模式使得广播剪除了自身的束缚,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1、传播的速度更快在广播新闻的采集上,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的“编辑”、“发送”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开始从原先的泾渭分明逐步走向有机聚合,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正从预言变成现实。“媒介融合的出现标志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正>勃兴于上世纪20年代的广播,在经历了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终端的冲击下,依然能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而拥有于广泛的受众群体,说明其仍有广阔的听众市场,其在传播领域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传递价值。一.广播语言决定广播媒介的传播质量众所周知,广播媒介的传播以播音者的播音语言为媒介,实现信息的承载与传递的功能。而播音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许许多多的信息,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用“狂轰滥炸”来形容信息传播一点也不为过。在大众传播领域,这种情形尤为突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众多媒介每时每刻都在播发大量的信息。泛滥的信息甚至麻木了受众的感官,真正被受众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以传播信息为己任的新闻记,如何让自己传播的信息在受众的大脑皮层留下印记,对此课题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谈谈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广播的性质及自身特征决定了广播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广播编辑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播编辑不仅要注重稿件的价值,还要使稿件的编审符合广播媒体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姜山 《报刊之友》2013,(3):103-106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汹涌袭来,传统媒介在白炽化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机遇,相继走上了与网络相互融合的探索旅途,其中网络广播便是广播媒体自身生存方式的一次嬗变。而“云传播”概念的提出,又为新的阶段网络广播的“全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而这又势必使网络广播成为全面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推手。  相似文献   

17.
钱佳庆 《青年记者》2012,(18):52-53
在如今这个多媒体时代,媒介与媒体、多媒体与新媒体等学术概念使用较为频繁,其中意见多样,观点不一.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在于辨析媒介与媒体概念以及厘清新媒体、多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出现让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地生产、复制和大规模传播.施拉姆指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作为传播渠道,媒介具有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的概念,如广播.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社会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新闻报道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传统媒介广播电台的从业者正在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借助采访现场丰富的音响效果和生动的语言叙述,充分拓展听众“视觉”想象空间、突破电视新闻“给定”画面。不断为广播新闻报道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为广播的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未来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李静 《中国广播》2011,(7):43-44
3G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二媒介时代”之后传播领域的又一大变革,“媒介融合”将越发深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必须利用这一次技术革命,实现新的腾飞。本文分别从利用3G手机终端拓宽收听渠道,利用3G技术将广播节目“产品化”,利用3G技术使广播的面貌更加立体等几方面具体论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针对受众(包括读者、观众、听众,本文特指读者)“使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而言的。该理论旨在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实际制约着整个传播(出版)过程,而受众使用媒介(图书)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着满足自己的愿望。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把该理论概括在一个“自助餐厅”的比喻中。这个比喻说,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而媒介所传播的林林总总的信息就好比是自助餐厅里五花八门的饭菜。在这个自助餐厅里,主角是挑肥拣瘦、各取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