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打开古典文学作品,爱国主义思想随处可见,它是贯穿古典文学的一条红线,不论时代怎样发展,这种思想永不衰退,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去为国奔走,为国分忧。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忧国忧民思想在不同的背景下,又产生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当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局平稳时,文人们表现出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心态,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希望在政治上施展才华,干一番为国为民的大事业。这些文人们大多有宏伟的抱负,远大的理想,他们生当盛世,强大…  相似文献   

2.
黄婷婷 《教师》2014,(2):8-8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内容都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可是,不管时代如何更迭,爱国主义思想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爱国主义思想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他那异采生辉,永放光芒的爱国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似乎有这样一种认识:鲁迅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如果谈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就降低了他的思想高度,其实不然。爱国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一个伟大思想,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又具有它的鲜明特点。他的前期是彻底的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他的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因此,研究、继承、发扬鲁迅的爱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爱国主义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它的形成建立在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价值进行了创新性定位,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创新性概括,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新的总结,为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江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把它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应灵活多样陈四根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优良传统。作为思想载体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许多的篇章饱含着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应当怎样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向青少年同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本文从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观的理论依据,道德规范以及它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联系与差别等方面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要有效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就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少有三个特点是必须注意的。一谓“姓德”。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的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课程。它包括八项教学内容,其中第一项就是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即使在其他各项中,如在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等内容中也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职本份,并非额外负担,也不必另起炉灶。认真按要求上好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在其中了。二谓“有序”。思想品德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一个近代概念,但作为文化传统,它早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是晋商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祁县的乔致庸是晋商翘楚,也是明清晋商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乔致庸"灾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筹借粮草,平息叛乱"、"出巨资,赎矿权"和"疏通茶路,货通天下"等故事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郭安华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它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笔者...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梁启超“百年树人”的文化启蒙思想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其早年的新民理论,而忽视了梁氏思想的演化和向多角度发展的复杂性.通观梁氏一生,可以说,他的树人思想至少可在逻辑上表述为两个层次:为救国而新民和为立人而立人.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展开,前一思路相对弱化,后一思路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2.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拉克伯里学说则提供了史实上的支持。不过刘氏对拉克伯里学说的接受,虽以具有西方近代特质的民族观念为支撑,但中国固有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浸染着他,从而使他的民族观念呈现中西交汇的特色。此一交汇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14.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但与其生平有关,同时,也与其个人的创作密切相关。本文从三个主要方面论述梁宗岱的"纯诗"理论,并关注外部时代环境对这种"纯诗"理论的影响,而这样的目的就在于阐明其理论的丰富性和本土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刘向十分重视“修文”。“文”既是“质”的对立面,也是和“野”相对的一个范畴。和“质”相对的作为形式的“文”是刘向所反对的,他推崇的是和“野”相对的“文”,这一“文”有文明、文雅和美之意。“修文”是以“礼乐”来消除、淡化人的粗俗、野蛮的动物性,使人变得文明、文雅和美。这使他的礼乐教化思想和传统儒家有所不同。刘向修文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治国安邦。他对修文的重视,对礼乐的提倡,不是出于自由的审美情怀,而是出于伦理需要、政治目的,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带有浓厚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救亡图存,使国家富强,增强抵御外海的实力,出现了诸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主张,其中郑观应“商战” 思想特别引人注目。在外国商品和资本不断涌入中国之时,郑观应认识到了“商战”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种种与外国势力进行“商战”的措施,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而且独具特色的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思想体系,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理论认识的先进水平,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9.
冯契先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性与天道”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属,建立了智慧学说。冯先生建构智慧学说的根本目的是试图解决中国近代哲学中科学与人、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立的难题,其途径是以智慧学说融通认识论、价值论和德性论。  相似文献   

20.
“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毛泽东以“两大阵营”理论为立论依据,在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正确分析基础上,从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结合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对中国革命态度等因素所作出的重大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