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征伐匈奴是汉武帝时代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并不是个单纯的边境征伐问题,而是反映了汉武帝的治国理想。司马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匈奴问题,并因李陵事件受到牵连而卷入了时代的漩涡。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政策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撰写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变被动为主动,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但劳民伤财,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昭宣时期,在以霍光为首的稳健派的领导下,汉朝坚持执行武帝"轮台罪己诏"的政策并对其作出若干调整,在汉匈关系方面,采取"剿抚并行"的方针,双方关系趋于缓和。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调整,基本明确了西汉中后期汉匈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长期以来被视为武帝政治的一大特色。但其史实有待考究 ,从董仲舒原话、武帝任用人员及武帝政治三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汉武帝一朝多家学说交错杂糅 ,阳儒阴法 ,而非惟儒是尊。  相似文献   

4.
元宵姑娘     
佚名 《阅读》2012,(1):13-15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k-.g叫元宵,  相似文献   

5.
一、敌人在古浪的布防情况 古浪争夺战是红西路军渡河后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 古浪城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周时为西羌地,秦为小月氏国属地,汉初为匈奴休屠王属地。武帝开边,置苍松县,属武威郡。后凉时改苍松为昌松县。唐嗣圣十八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始于硖口筑和戎城,置和戎县,属凉州,后被土番所陷。元朝至元元年在和戎城没巡检司,属永昌路。明洪武五年平复属凉州,且屯且耕,以拓土地。十年,江享因旧水名改为古浪,筑城于今治。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7.
袁怡 《职大学报》2011,(3):69-71
秦始皇所筑长城,内蒙段当在五原之北,是新旧长城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战国秦、赵、燕三国的旧城为基础.在对旧城修葺的同时筑新域连缀其中;在草地用土筑,在山岭用石垒。汉武帝时期在秦的基础上,再建长城、亭障、要塞,形成了更为有效、纵深式的军防体系,为汉武帝最终驱逐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8.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西汉天汉二年(前九十九年),李陵随主帅李广利受汉武帝之命,率兵讨伐匈奴,李陵兵败被俘,为此遭灭九族之祸;司马迁也因为李陵辩护而受牵连,惨遭“腐刑”之辱。 对于这一不寻常事件,文史学家大多对李陵和司马迁持贬斥之辞,认为李陵投降事敌,偷生卖国,并认为司马迁不应为李陵辩护。就连比较公允的游国恩先生,在他主编  相似文献   

10.
约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结交乌孙,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本文就细君公主的生平及此次和亲的类型、历史条件、历史作用和贡献展开论述,为颂扬"和亲乌孙第一人"细君公主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秋诗撷英     
自宋玉《九辨》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以来,悲秋成为中国传统秋诗的悲枪主题和悲剧意识,以致写秋之肃杀凄凉的诗篇代吟不绝: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陶渊明《已酉  相似文献   

12.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汉初的音乐机构。汉武帝重视并大力提倡郊祀乐、房中乐,各种民间风俗音乐等。乐府音乐更多的还是采集的各地民歌。乐府收集的民歌,大致北起匈奴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南到长江以南;西起西域各地,东达黄河之滨,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初乐府的设置和汉武帝的改组,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冠 《阅读》2013,(4):18-18
李广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他勇猛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始着意经略朝鲜,初设苍海郡,继则以武力征服,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此乃建立大一统汉帝国之必然举措。战争虽给人民带来痛苦,然客观上促进了中朝经济文化的联系。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朝鲜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都概说(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周边各族所建立的政权的都城我国周边各族为数相当繁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的瓜瓞绵延,迄今仍未稍替;有的起伏不常,早已成为陈迹;有的安居故土,未曾他移;有的时有迁徙,不遑宁居。论其都城,也就难得一致。农耕地区,皆以城郭相尚;游牧地区,只能居于毡幕之中。毡幕之中固可以朝拜议事,水草偶有不足,就不能不舍之另谋新地。既有城郭,自可建都设邑;逐水草迁徙,就难得语此了。这里试为论述,以见其概略。(一)北陲诸政权的都城北陲诸政权的主要活动区域多在大漠之北。其较为强大的为匈奴、鲜卑、高车、突厥、回纥、阻卜、鞑靼、瓦剌等,皆为从事游牧为生的族类。从事游牧为生,殆皆少有城郭。汉武帝时,卫律曾为匈奴单于出主意,计划穿井、筑城、治楼、贮藏粮食,打算纠集原来逃亡到匈奴中的秦朝人共同防守,并说:“就是汉兵能远来,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随即穿井数  相似文献   

16.
四、关于祁连、焉支的含意及并列歌唱问题要想较为准确地理解《匈奴歌》,不能不首先搞清楚其中“祁连”、“焉支”的含义。祁连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谓“意为广漠的,寥廓的”(26),或谓意为“湿润的原野”(27)。按理说,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汉书·霍去病传》注谓:“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  相似文献   

17.
秋风楼因藏《秋风辞》刻石而名扬天下。从史志碑刻记载看,《秋风辞》可能作于汉武帝晚年,武帝所怀念的佳人当系英年早逝的李夫人。藏《秋风辞》刻石的建筑最初名亭,建于元,明代没于汾。亭没后建楼,清康熙年间再没于黄河。现存秋风楼为清光绪年间创建。  相似文献   

18.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繁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向来罕有问津的《匈奴歌》,从八十年代起渐渐引起少数民族文史研究界的重视。除去有关匈奴史和有关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论著中谈及这首“硕果仅存”的匈奴族民歌之外,专论就有刘先照、韦世明二位先生的《一件稀有的文学珍品——谈匈奴族唯一的一首民歌》,  相似文献   

19.
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包括今甘肃省(除去六盘山以东地区)和青海省东南一部分,著名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这一带本是匈奴故地,有着传统的畜牧业,《汉书》地理志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这里的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后,陆续在此驻兵屯田,从此,河陇开始有了农业,畜牧业和农业成了河陇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陇右多山、河西平坦的地理特点和其他历史原因,所以河西以农业为主,陇右则以畜牧业为主(史念海:《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见《河山集》)。  相似文献   

20.
《史记·儒林列传》的写作旨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司马迁颂扬了汉武帝君臣复兴儒学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儒学在汉武帝君臣的“独尊”下发生的学术质变。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中又是统一的,把二者分割开来不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