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高职衔接招生考试制度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少,中职学生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中高职衔接重形式轻内涵,片面强调升学率;考试内容存在不完善之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应当建立灵活开放的招生考试制度,主要措施是成立职业教育招考机构,加大统筹协调管理职能;普遍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放宽招生计划比例,实行免试制度和推荐入学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拓宽生源渠道,实现"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学化的招考方式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不同招考方式,其招生对象和考试内容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考在具体实施中面临一些困境: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生自主权并未落实;相关制度建设尚未完善;现存的录取标准不能适应改革要求;校企合作的专业执行机构缺位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考顺利实施需要化解这些困境,不断优化实施环境和条件,以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职业资格与学历是社会劳动者赖以就业的重要参照指标。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不同类型与特点,以解决衔接中培养目标的脱节、招考制度不完善及课程设置不尽科学等现实问题为目标,探索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高职培养目标、招考制度、课程教学等衔接方式,以突出新形势下职业资格标准分级制衔接、学习结果衔接等模式对于我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高职互动衔接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招考制度不灵活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改革中高职招考制度是推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构建中高职人才立交桥的首要保证.文章从我省三种中高职衔接招考方式入手,深刻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了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成立职业招考机构、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实行多元化招考制度,推行职教联考、单独招生、注册入学、弱势专业优报优录机制,倡导多元评价录取模式等对策措施,以此解决中高职招考中有机衔接过程中遇到的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锡鹤 《职教通讯》2013,(32):35-37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升学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有的相关招生考试制度满足不了现实需求。通过描述当下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的供给现状、简述现有的招考制度,指出现存的问题以及改革招考制度需注意的问题,对于指导相关制度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必须回答考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以及怎么招考三个问题.从高职招考制度的目的和高职的培养目标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入学考试应进行文化课和动作技能两方面的考试,并且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在高职招考的形式和途径上,则需对现行的制度安排进行一定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其中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包括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横向与产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的对接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内的协调对接等构成要素。同时,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密切教学组织的衔接、尝试多元化的招考途径等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大,高职招考即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通过对国家整体高职招考改革方案的分析,以上海、浙江为个案,研究具体措施和改革细节;此次改革主要倡导高职校院的分类招考,并将时间改为统一高考之前,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法;建议加强宣传推广、合理安排笔试与面试、进一步完善综合测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这一单一方式的人才选拔机制迫切需要其他制度来予以弥补.自主招生制度的变革就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尝试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开展技能高考所面临的招考对象零技能、专业技能非显性等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阐述了通过扩大招生生源类别、精心设计技能高考试题和加强中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等方式来推进高职院校的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1.
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源自于现行单轨制高考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招考关系,其理应得到深入讨论与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招考关系的演进脉络,发现职业教育招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协调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围绕自主发展权和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事权所形成的关系,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权的博弈。近年来中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催生了招考分离的土壤。从招考一体到招考分离,有利于提升考试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性、促进跨专业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的培养、维护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质量。然而,实施招考分离仍存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关系”之忧、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之忧、中职的教学工作之忧以及学生的备考成本与负担之忧等疑虑。未来职教高考的招考关系改革,应处理好中央、地方和学校在招考分离制度中的权责关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项目认证制度,把提升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自由度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确保高职院校招考制度改革在正确而合理的方向上进行。  相似文献   

12.
畅通中高职教育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目标和特定要求。目前,中高职衔接不畅通主要表现在招考渠道不畅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畅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等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畅通。同时,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加强行业指导、创新集团化办学、构建职教和普教的立交桥等举措,建立畅通中高职衔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背景的多维分析,揭示目前高职院校自主招考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试成本过高,高校自主权不足,教育体系衔接不顺。高职院校自主招考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试行第三方考试,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设立高中毕业生水平考试。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首先应关注中高职有机衔接。本文明确了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课程改革目标,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面临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体现公共课程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不统一和中高职院校沟通不畅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明确中高职教育目标、加强中高职深度对话、沟通及联合办学、采用分班分层教学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实现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目标。美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连贯的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宽松多样的招考渠道和规范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法规上。对加强我国中高职衔接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高职招考政策的改革,更多的大专乃至本科院校都向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伸出了橄榄枝,高职招考因此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基于此,针对英语学科的高职复习,就中职英语基础教学如何与高职招考复习做好衔接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职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做法和经验,发现我国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国家职业标准、推行学分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等方面来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些制度性和管理性问题,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如下:在制度层面,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与创新;在管理层面,加大政府统筹管理力度,建立中、高职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服务体系;在操作层面,探索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路径,搭建中、高职教育引桥,设置高职教育预科,试行区域统一的学分标准,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做好中、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相似文献   

19.
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导引,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为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文章探讨了终身学习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学生质量和数量不高;中高职衔接在多方面表现脱节;招录体制衔接不足;中高职师资间缺乏沟通且普遍实践经验不足.提出应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保障运行机制,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招考体系,强化师资建设,统筹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有三种,这就是: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力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在学制方面主要有独立结构类型和一体化结构类型。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我国应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改革考试内容和招生方式,同时,国家和政府应在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