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张大道 《海外英语》2010,(2X):147-148
《姐妹们》作为《都柏林人》的开篇之作,活灵活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都柏林图景,是乔伊斯奉献给我们的一篇意味非常深长的短篇小说。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解析过它,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这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之所在。该文尝试在解构主义言语观的观照下解读《姐妹们》,希望有助于对文本意旨的产生作出有益地探寻。  相似文献   

2.
乔伊斯代表小说《尤利西斯》中文本创作即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平行结构,布鲁姆形象的塑造,都是作者乔伊斯内在精神世界的沉思和外在客观世界的现实相博弈的结果。《尤利西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是乔伊斯平衡内心与外在而做出的一系列优化策略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吕鸣 《海外英语》2012,(4):197-198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作。乔伊斯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实现了其写作风格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该文试从语体变化、心理描述、情节设置等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作技巧上的突破及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为例,分析比较了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与伍尔夫在意识流表现上的以下不同:乔伊斯更多地使用内心独白,语言也更为奇特费解,伍尔夫较多使用间接叙述,语言上风格典雅,文体优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乔伊斯小说的开篇之作,《姐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姐妹》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对照乔伊斯后期的小说,旨在说明《姐妹》奠定了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风格,成为乔氏小说创作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姐妹》是乔伊斯小说的开篇之作,国内外文学评论多从主题研究和叙述特色来分析此小说,其实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来分析《姐妹》的文体特色,则能发现《姐妹》语言的选择与主题思想的体现十分紧密的契合在一起,这对深化理解小说的瘫痪主题以及对乔伊斯作品的深层次地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开拓者,不但其经典之作《尤利西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而且其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四篇。小说直接,生动地表现了都柏林青年人瘫痪的精神状态。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结尾,并探讨伊芙琳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婷婷 《海外英语》2012,(18):216-217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终篇《死者》一直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佳作。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参加在姨妈家举办的圣诞宴会的情景以及宴会结束后他回到旅馆听妻子诉说昔日恋人离世的伤心往事。作家乔伊斯在创作《死者》这部小说时充分的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乔伊斯本人对爱尔兰人命运的浓浓关注,小说结束部分场景对雪的描述给了读者强烈的震撼,引发了情感共鸣。雪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更是为主人公一步步认识死亡提供了线索,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生死。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55-158
作为近年来乔学界较有特色的学术成果,《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一书分别对乔伊斯的三部长篇小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对乔伊斯小说语言与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体现了一种隽永的人文精神。从风格上,该书贯彻了乔伊斯的真诚本质,说理论证娓娓道来,读来宛如和大师促膝而谈;从结构上,该书依照乔伊斯著作出版顺序,以副标题形式依次品评,清晰而醒目;从情怀上,书中弥漫的那种人文关怀让人备受鼓舞和感动;从艺术价值上,该书体现了乔学研究的继承性、历史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10.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1.
葛瑞峰 《海外英语》2011,(11):236-237
该文从形象和心理两个方面将詹姆斯.乔伊斯本人与他的小说《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做了对比,指出乔伊斯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塑造了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乔伊斯不仅是将自己的相貌和人生经历移植在加布里埃尔身上;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深刻剖析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和故乡的爱与痛,以及对生与死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被刻画成与瘫痪的社会抗争的人,但无论他们怎么挣扎,最终都是败。孤独和幻灭是小说的普遍主题,而顿悟被用来进一步揭示主题。《阿拉比》描写了一个都柏林小男孩的心灵之旅和他追求朦胧爱情的故事。最终幻想和现实的反差凸显了他的迷茫无助和难以言状的痛苦。乔伊斯通过《都柏林人》的写作,目的在于使爱尔兰人认识到摆脱幻象,洞见荒谬境遇,获得精神解放,才是走向自由独立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所谓小说作品的叙事人,就是指小说中把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因此,不仅像海明威的《杀人者》、鲁迅的《离婚》这样具有严格舞台风格的作品,就是像乔伊斯、福克纳等作家的意识流小说,也都离不开自己的叙事人。如果小说一旦失去了叙事人,那么就会失去它最本质的特点。从十八世纪开始,欧洲就有人从事抹去叙事人的尝试,然而这种尝试产生的许多对话体小说却一本也没有流  相似文献   

14.
文学文体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被广泛的应用于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该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一朵浮云》的风格翻译。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作者的独特标记,《一朵浮云》作为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现代短篇小说新起点之一,其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的选择独具特色。该文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一朵浮云》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翻译中达到最大风格对等的途径,有效且精准地保留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关注历史的策略之一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共性。乔伊斯试图在千姿百态的世界历史中寻找规律与共性,他运用维柯《新科学》中的历史循环理论构建小说的结构,揭示共性的策略,从宏观体现了《芬尼根的守灵》中乔伊斯的历史关怀。  相似文献   

17.
《死者》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的著名小说,讲述了发生在都柏林圣诞节期间的故事。本文从细节描写和象征手法两个方面分析了《死者》中的死亡主题,并揭示了都柏林人道德、精神的麻痹状态和无力自拔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文学中成就较高的一个文学流派,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当之无愧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乔伊斯以反传统的叙事方式,直入人物内心,解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状态。笔者以《尤利西斯》为例,探究乔伊斯意识流小说表现手法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虽然《大卫.科波菲尔》和《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都是描写艺术家成长的上乘之作,但二者在艺术手法上各具千秋,其叙事技巧差异在开篇之处尤为明显。在《大卫.科波菲尔》开篇,狄更斯借小说主人公的视角,夹带作者本人的主观情绪,在赋予大卫以深厚的人性内涵的同时,也赋予人物塑造以一定的社会意义,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对理性认识的重视。《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开篇既体现了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塑造的创新特征,也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挑战和突破,还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对感性认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状元人物,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鼎盛时期的作品。它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对话性、对位性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海浪》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其叙述上的复调特征、结构布局在宏观上的对位和内涵上的未完成性。这三个方面的复调特征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显示出创新性、先锋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