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崔峦老师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是呀!语文本姓“语”,语文课就应该紧紧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就应该着眼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去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进而构建和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使语文课堂上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然而,当学生写了所谓的“生活”后,教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因为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没能做到“志存高远”,没能做到“反映社会正能量和时代的气息”。曲高调低,真是难煞了莘莘学子:写小事,说主题不深刻、欠挖掘;主题深入了,又说题材太大太空、不切实际。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下面就以今年中考满分作文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安恒 《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71-173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做到高效有为,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并非所有的课堂问题设计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高效有为的课堂问题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提升教师素质、问题设计具有科学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杨晓莺 《考试周刊》2014,(77):41-41
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体现"语文味"的阅读策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朗读等调动学生阅读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5.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6.
目前语文教学。每堂课都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读”是“本”,是“源”,但不应该是“唯一”。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所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巧妙地穿插写。这正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需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找准写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语文的精彩。  相似文献   

7.
程伟瑛 《学语文》2006,(2):18-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课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担当起“育人”的任务,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现实的教学实践来看,上语文课也可以更多在“人文性”上花些功夫。尽管“现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老师、父母越来越难做”,但是如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对初中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文素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徐茹 《文教资料》2011,(30):63-64
语文教学必须充满情感才是有生命力的。但语文教学仅做到“情浓”还不够,还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由“语文”和“人文”共同调制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味”。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和人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情浓“味”更浓。  相似文献   

9.
苏红利 《考试周刊》2011,(70):60-61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老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语文味”充满整个课堂,用爱心打动学生,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0.
龚培华 《考试周刊》2010,(25):39-40
语文教学要达到“教不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就必须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课堂有活力”。  相似文献   

11.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语文课有滋有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笔者尝试着给语文课添人生活味、幽默味、人文味,让语文课三味俱全。  相似文献   

13.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讲出课文的“美”味来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语文美是语文教学的追求,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更高、更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文利  朱丽 《现代语文》2009,(6):110-111
语文教师要教人、教书、教课文,都需要在“人”的学问上做功夫。说的明白些,就是学了语文之后,我们能够识字、读书,能够写信、表达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通过语文的学习明白事理,了解古今文化传承,接受中外思想和智慧的洗礼。这就是学者们说的语文有两个特征: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和传承思想、智慧与文明的人文性。直接的分数教学,必须突出课堂的智慧教学,这两个都建立在生活的人生教学之上。传道授业解惑,都要做到明白。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民主、气氛活跃,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并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一、确立“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 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而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20.
董海棠 《亚太教育》2019,(8):171-172
打造高效的文言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做到“文”“言”并重,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围绕文言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主动积累文言知识,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