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因其不同的文学追求可以划分为“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两个派别,前期京派以周作人、废名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文学上的趣味主义,后期京派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审美乌托邦的文学追求,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论型的批评家,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模式多为学理的思辨和理论概念的辩驳。在他建立的严密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既兼顾了传统批评偏重经验与直觉,同时又以理性的方式深入文学肌理,注重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朱光潜的价值就体现在完美的融合中西本为歧路的批评模式,以理论化、系统化的现代性思维注入中国沉滞已久的批评理念,这样的融合首先激活了垂垂欲死的“妙晤”式的传统批评,同时又使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消失于无形。  相似文献   

4.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朱光潜发表了数十篇文学批评文章和出版了《诗论》等学术著作。这些论著从总体上反映了朱光潜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注重民间文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论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思想,标志着朱光潜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转变,即从单纯的研究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向中西方美学和文学(诗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转变,从研究经典作品、经典理论向研究大众作品、民间文艺作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朱光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抗战文学批评体系,即"抗战的大众的文学批评体系"。这个体系以中西方传统美学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抗战实际,从民族危亡和国家前途来开展文学批评,它来自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又为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深化了朱光潜"为人生的艺术"的思想,使其转变为"为大众的艺术"的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学的现代研读存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两种不同路径。京派以现代批评的方式介入古典文学,在批评测度及其表述、批评方法、批评视域上都显示出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之后的鲜明特色。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京派批评家立足民族审美传统、同时积极将文学和文学批评推向现代的思考和实践,迄今仍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关感即直觉”理论可以说是朱光潜先生美感经验分析中的基础性理论,这一理论融合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中,朱光潜先生从“形象的直觉”开始谈起,融入“距离说”和“移情说”,多角度对作为关学体系核心的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这里我们主要从朱光潜先生确立自己早期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立足点之“形象的直觉”这个角度对朱先生的审美经验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吸收和发展了布洛“心理距离说”这一理论。文章从艺术类型、美学原理、艺术批评等角度阐明“心理距离说”在朱光潜美学体系中的内涵及地位,并以此为例探讨研究朱光潜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指导下,“十七年”文学批评形成了科学理性与政治异化的双重变奏、阶级属性之强化、矛盾的非审美化的批评逻辑等文化特征,但却缺乏自己独立的审美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5.
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新著《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的“想象”,是化合了中西方意涵而形成的批评术语,不同于在中国古籍中的“回忆”“回想”之意,“想象”一词在经历中外交流过程后,具有了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意涵。这里的“想象”作为文学的原质,与构思、创作中的原始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相关联,成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王国维的“想象”批评说突破了以儒家思想规范为主的批评标准、以考证注疏为主的批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论的基本面貌,推动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审美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审美分析是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西方语言学批评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文学批评引向了纯语言学分析的极端。中国语言学批评则弥补其不足,将语言分析与审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社会学批评理论。他充分地汲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特娃的符号学,在文本与社会之间、文本各层次之间、文本生产与接受之同、文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构建了互文性。文本社会学将“互文性”作为其理论核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经验又批判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可以成为中国21世纪文学理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且还能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和谐沟通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