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目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语文课堂是训练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训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标准》将原来的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使其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方面的高素质。因此,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这些一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无疑会使口语交际训练受到限制。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课资源,适当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教学大纲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人教版小语教材也专门编排了口语交际训练。这些,不仅仅是提法、教材编排的改变,更体现了观念的更新。口语交际比起以往的“听话、说话”内涵更丰富了,也表现出了一些以往“听话、说话”课不具备的特征。因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课型——口语交际课。那么,口语交际课有哪些功能,哪些特点,该如何上好这类课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使其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方面的高素质。因此,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这些一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无疑会使口语交际训练受到限制。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适当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及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口语交际课是过去低年级学生听话、说话训练的发展和深入,是一种新型课。它不仅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交际能力。就自己的实践体验,谈谈在口语交际课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现在语文教材把过去的听说、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个训练项目,那么,低年级儿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是一种崭新的课型。它与旧教材中的听话、说话练习的本质区别在于:听说练习一般是个体进行单一的听和说的训练。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依据新课标精神,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课脱离了“交际”二字,显然有名无实。因此,创设好交际情境对上好口语交际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按“新大纲”要求,新教材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呢?我校开展了“自主化口语交际课模式”的课题,做了一些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巧妙创设交际情境十分重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自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春华 《中国教师》2008,(18):37-38
<正>口语交际课是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听话、说话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然而,课改几年来,口语交际课除了在观摩课上开展得轰轰烈烈外,其实际教学状况并不容乐观。怎样改变口语交际课的现状,进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口语交际课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口语交际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 ,它特别强调双向互动 ,体现(听话、说话 )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处世态度和待人能力。口语交际的实质是听话、说话的发展 ,听和读是接受信息 ,说和写是输出信息 ,听说是读写的基础 ,它们缺一不可。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文语并重 ,扭转了“重文轻语”的教学弊端 ,强化了听说训练 ,提高了口语交际水平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首先 ,教师要上好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课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  相似文献   

11.
李家群 《湖南教育》2002,(14):52-52
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无形的动力,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说话的语调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情感,说话的内容要生动,有吸引力;引导学生用趣味性语言讲故事、童话或儿歌,使学生陶醉在语言情景之中,从而对语言的神奇魔力充满向往。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教师除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外,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语文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同时,口语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12.
莫秋文 《海南教育》2009,(6):125-125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课是语文科的一种新课型。它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比能听会说要求更高。听话、说话有时是单方向的,但口语交际是双方互动的,它不但能训练学生听说技巧,更能训练学生灵活、机智的处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新,不断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课是语文科的一种新课型。它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语言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比能听会说要求更高。听话、说话有时是单方向的,但口语交际是双方互动的,它不但能训练学生听说技巧,更能训练学生灵活、机智的处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创新,不断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刘雪君 《湖南教育》2002,(13):36-37
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口语交际教学已不同于过去大纲中说的“听话、说话”教学,它注重的是训练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口语能力。听、说训练过程理应是交际过程。《课标》中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这句话是总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总目标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说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口语交…  相似文献   

15.
花俊玲 《成才之路》2014,(33):70-70
口语交际训练中,既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交往技能"的提升。大多数口语交际课都着重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的甚至上成了单纯的说话课,缺乏必要的交往指导。  相似文献   

16.
课标中明确阐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见,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修订教材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体现,从语第一册开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的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有的重在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有的重在培养学生的说话技巧、态度。下面谈谈我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针对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目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交际对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将过去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并且将“口语交际”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并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口语交际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口语交际课在一单元中只安排一节,学生专门接受训练的机会非常有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新梅 《广西教育》2007,(7A):66-66
叶圣陶先生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锁钥,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使他们能在公共场合敢于说、善于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赵明军 《四川教育》2002,(11):37-37
“口语交际”是一种新课型,与听话说话相比,它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笔者以为,“口语交际”应注意五个要点:贴近生活,激发交际兴趣。浓厚的兴趣是获取知识的不竭动力。在组织教学中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交际的欲望,把训练内容生活化,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是“口语交际”成功的前提。低年级的学生均爱新奇、喜活动,通过看录像、CAI课件演示、参观、学生表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有一位老师在口语交际课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小男孩喂小兔吃东西的录像,启发道:“同学们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