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北、南分制,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北、南分制的双轨行政制度略加阐述。 一、双轨制度是历史的产物 1.汉文化对契丹的冲击和影响 正当中原处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际,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日渐兴盛。公元916年(神州元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从此称雄北国,威震四方,形成“东至于海,西至金沙,暨于流沙,北至(?)河,南至白沟”的大辽帝国,同后来的中原北宋王朝相抗衡,历时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2.
一、在色楞格河的游牧地域篾儿乞惕部虽然在唐朝未见著录,但到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部落,所以在《辽史》中记载了他们的分布地域和简单活动情况。《辽史·道宗本纪》寿隆二年(1069)记称:“十二月已未斡特刺讨梅里急破之。”三年(1070)又称:“十一月丁丑西北统军司奏讨梅里急捷。”这里的梅里急即篾儿乞惕部,在辽朝已是一个人数较多的部落,才能不断反抗契丹族的统治,并于1069年遭到契丹军队的镇压。如果篾儿乞惕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并通过婚丧礼仪和衣食住等方面的特色而表现出来。这些情况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我们考察、研究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方面。契丹族是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发展而来的,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南麓,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城,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自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到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领导建立辽王朝,大约经历了五百年之久,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有关契丹族丧葬方面的记载,一直是很少的。在《魏书·契丹传》中,仅有一条“嫁娶之际,以青毯为上服”婚事方面的记载。后在《北史·契丹传》中始有“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焚化时还聚众酹酒唱起:“冬  相似文献   

5.
“澶渊之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北宋王朝与中国境内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于公元一○○四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澶渊之役后订立的条约。过去史学界多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汉族统治者真宗对契丹族辽政权的屈辱求和。《民族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金石同志《重评“澶渊之盟”》一文(以下简称金文),则认为“这种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它不符合我国多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史实”。结论是  相似文献   

6.
辽史札记     
辽代的契丹和奚,二族关系密切.契丹遥辇氏可能即出自奚遥里氏,而后族肖氏所从出的契丹右大部,亦似为奚.辽代所特有的耶律、肖二姓制度,显然是在二族合并之后,为巩固这一联盟而建立的。辽、金、元史中一些含有宇的专名,酷似女真别名:主儿扯、朱里真、诸申等。字应读作“主”、“术”、“组”,或者“纠”.  相似文献   

7.
关于契丹汗位的承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史多称辽太祖建国前,契丹可汗是由“八部大人”“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主张这个说法的,有《旧五代史》、《辽史》、苏逢吉《汉高祖实录》、叶隆礼《契丹国志》等。例如: 《旧五代史》卷137:“先是,契丹之先,大贺氏……分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及安巴坚 (阿保机)为主,……不受诸族之代,遂自称国主。”《辽史》卷63:“八部大人法常三岁代,迭刺部耶律阿保机建鼓旗,自为一部,不肯受代,自号为王……。”这些记载,颇为现代学者所采信。如马家升《辽史证误三种》以为:新旧五代史关于八部相代  相似文献   

8.
达斡尔族历史上是居住在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猎,生息*衍.关于族源,有些史学家认为达斡尔佳是契丹的后汉,因其语言、历史传说及一些风俗习惯与辽代的契丹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认为,达斡尔族原是辽契丹的一支,于金灭江后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起来的。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侵入显龙江流域,江北的达四尔族为了躲进沙俄的侵扰,被迫南迁至嫩江流域一带.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统治者为了征服新疆反清的准阿尔部,在东北抽调了达斡尔等民族的士兵西征。当时,达斡尔、钢温克族官兵以“索伦营”的名义编入…  相似文献   

9.
关于辽代契丹族官制中实行世选制的问题,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已被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所发现,他在他的代表作《甘二史札记》(卷廿七)中列有“辽官世选之例”条,明确提出“辽初功臣无世袭,而有世选之例”.并举出《辽史》中的实例加以证明.在赵翼发现的基础上,陈述先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曾撰《契丹世选考(附表)》(刊登于《史语所集刊》)8,1939.9)一文,进一步考证了辽代官制中具有北方民族特点的北面官的世选问题.指出世选是契丹旧俗,主要大吏,握军政柄者,  相似文献   

10.
辽、西夏、金、元是由生活于我国北方草原森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狩猎民族先后建立的政权。其军事制度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色彩,在中国古代军制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武装力量体制和领导体制武装力量是国家实现统治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契丹等北方诸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本朝社会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武装力量体制,并随着汉化和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武装力量指挥与控制体制。1、契丹早在北魏登国三年(388年)就  相似文献   

11.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虽仅存在二百多年,但在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并留下不少宝贵遗产。“因俗而治”就是一份重要的政治遗产。 《辽史·百官志》中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故而过去常常把“因俗而治”单纯地理解为不同的官制,或仅仅依据字面含意认为是针对不同民族的习俗进行治理的民族政策。这样认识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因俗而治”的核心应该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十世纪时中国境内契丹族政权的奴隶制;“汉制”,即十世纪时中国境内中原地区汉族政权  相似文献   

12.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13.
一、契丹平民的“穹庐”与仿汉式房屋辽代,一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经历了由“以车帐为家”到建造仿汉式房屋的过程。而大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一直“居以穹庐”。早期的契丹人全部生活在今东北西部、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牧措,无固定“住所”,即如《辽史》所言:“契丹之初,靡有定所。”此时的契丹人,均“以车帐为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问居住在“穹庐”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即描绘了早期契丹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14.
契丹巫教是契丹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契丹氏族、部落时代,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特色,直至契丹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巫教在辽朝宗教信仰上仍保持着权威地位。随着契丹社会发展和辽统治区域扩大,契丹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原儒、佛、道三教在辽地广泛流传。契丹族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对巫教信仰逐渐淡薄,尊儒、祟佛、信道成为主流。这种扬弃落后,吸收先进,共同发展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契丹族     
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有本族文字的屈指可数,契丹是其中的一个;除去“行国”不算,曾建立有固定首都的国家达二百余年的只有两个,契丹也是其中的一个。契丹名声远播,因此,尽管它早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国外和国内有些民族的语言却至今仍把中国或汉人叫做“契丹”。“契丹”这个族称,在北朝时始见于文献。那时,契丹族小势微,曾受宇文鲜卑统属,因而被视为宇文鲜卑的别部。早期的契丹生息在辽水上游迤北地区,逐水草放牧,以车帐为家。它有两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李桂芝教授编写的《辽金简史》,列入周一良教授主编的《大学历史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该书既是辽、金断代史著作,又突出了契丹、女真民族史的特色,为辽、金、契丹、女真史园地增添了一项新成果。王锺翰教授说,“这本简明扼要而又概括性较强的断代史体裁的专著,……既全面又具体地反映了当前辽金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水平”;杨志玖教授称“此书既全面概括,又重点突出,极有特色,作为大学丛书,供历史系作教材,对教、学俱有帮助。”李桂芝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对北方民族…  相似文献   

17.
对猛火油的用途、原产地进行了说明和考证,从吴越、南唐与中原、契丹的关系等方面对“吴王”向契丹主进献猛火油一事进行了梳理,证明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向契丹进贡猛火油的吴王并非南唐中主李,而是吴越王钱镠,《辽史》记载当误。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族墓进行清理发掘,自耶律仁先墓中出土墓志一合,该恚由两篇志文组成:一篇为契丹小字书刻,另一篇是用汉字书刻。其用契丹小字书刻者,为迄今发现的小字资料中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本文是对该篇铭文所作的首次试读。通过考释,发现契丹小字资料中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属于效仿汉语反切注音的“汉语借词”,墓志中的某些记述尚可征史之误和补史之(?),文后附原字拟音表。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